第51章 (夏清川,这名字……一听就)(第2/4页)

皇帝一径低着头说是,“懋嫔这回诈孕,伤了皇额涅的心。”

“你知道就好啊。”太后叹息着说,“早前听说她遇喜,我高兴得什么似的,谁知最后白操了那份心,想来实在不甘。”

皇帝略沉吟了下道:“仵作验过了那个宫女,死胎确实是她产下的。如今一干有牵连的人,儿子都已经发落了,懋嫔赐死,当初三选经手查验的嬷嬷也一并处死了。”

太后一手搁在炕桌上,指尖慢慢捻动佛珠,沉默了下方道:“她是自作孽,怨不得别人。倒是你,天儿热,保重圣躬要紧。让太医好好请个脉,开几帖龟龄集滋补滋补。你跟前那个什么夏太医,早前并没听说过这个人,是新近提拔上来的吗?”

皇帝一窒,提起夏太医他就浑身发麻,尤其还是在老姑奶奶跟前。

果然,老姑奶奶听见夏太医就抬起眼来,那双眼睛水波潋滟,直勾勾瞧着皇帝。

皇帝暗暗咽了口唾沫,道是,“他是两年前入职的,儿子瞧他医术精湛,提拔到御前正合适。”

太后却有些犹豫,“还是资历深些的太医用着放心,一个才入职两年的,恐怕医术尚且不精湛。”

关于这点,颐行有话说。她谨慎地叫了声太后,“奴才也知道这位太医,医术比之外值太医,确实高深得多。当初奴才身边的宫女得了重病,外值太医已然放弃了,走投无路下求了夏太医诊治,他几根金针下去,人就活过来一大半。”

太后哦了声,“那医术倒确实过得去。”一面又问皇帝,“他师从哪位泰斗啊?你小时候也爱研读医书,曾吵着要拜乌良海为师,你还记得吗?”

皇帝简直有如坐针毡之感,他苦心经营了这么久,太后和老姑奶奶一照面,眼看就要轻易被戳穿了。

“那都是儿时的戏谈,额涅不是说了吗,略懂些皮毛,对自己身子有益处就是了,不可沉迷,荒废了学业。”皇帝干涩地笑了笑,“至于夏太医师从何人,儿子倒是没问,民间高手如云,想必他拜得了好师父吧。”

太后点了点头,“既这么,下回让他来我这里请个平安脉。你是万乘之尊,跟前用人千万要仔细才是。”

皇帝连连道是,“他这两日休沐,等回了值上,儿子再打发人过御药房传话。”

反正现在什么都不想,皇帝只希望关于夏太医的话题快些结束,来回一直拉锯,他的心也有些受不住,便僵硬地转移了话题,“这趟车臣汗部使节带了好些上等皮子和毛毡,儿子命人挑最好的,给额涅送来。”

太后是个乐天知命的人,倚着引枕笑道:“你上年给的我还没用完,今年分发给贵妃和怡妃她们了。我一个人,能消耗多少,不必往我这里送了,倒是给纯嫔预备几样,她才晋的位分,想必还没有这些过冬的好物件儿呢。”聊得好好的,远兜远转话又说回来,“那个太医叫什么名字?你机务忙得很,用不着你打发人过去,我派个太监走一趟就是了。”

皇帝的心都凉了,这刻就想找个地洞钻下去,也好过这样痛苦的煎熬。

颐行眨巴着眼,看皇帝不回答,自己就想着让夏太医在太后跟前露一回脸,将来对他仕途升发必然更有益。于是热心地应了太后,“奴才听说,夏太医名叫夏清川。”

皇帝脑子里“嗡”地一声,这天已经让他聊出了行尸走肉之感。

“夏清川?”

太后奇异地看向皇帝,只见他无措地摸了摸额角,最后强打起精神来,笑着道是,“正是夏清川。”

天底下能有这么巧的事儿吗,太医竟和皇帝重名了?当初先帝给他起名,这清川二字是有来由的,先帝喜欢晁补的那句“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因此皇帝名叫宇文,表字清川。如今又来个夏清川……太后忽然回过神来,自己可不是姓夏吗,这么一拼凑,才有了这个所谓的“夏清川”吧!

头疼,年轻人的想法真叫人琢磨不透。看纯嫔一副认真的样子,皇帝的眼神又闪躲着,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闹什么幺蛾子。当然皇帝的体面还是要成全的,太后无奈,点着头道:“夏清川,这名字……一听就是杏林圣手。”

老姑奶奶不疑有他,笑着说是,“夏太医的医术着实精湛,等太后见了他就知道了。”

然后太后把她的不解全集中到了老姑奶奶身上,“你……眼神怎么样?”

颐行怔了下,不明白太后为什么要这么问,但也得认认真真回话:“奴才眼神还成,灯下能穿针,十丈之外能辨男女。”

太后想了想,这样好像还不错,那怎么能分辨不清皇帝和夏太医的长相呢。

太后也来了兴致,偏头又问:“这夏太医,长得什么模样?”

老姑奶奶摇了摇她单纯的脑袋,“奴才没见过夏太医的样貌,他每回看诊都戴着面巾,毕竟御用的太医要伺候皇上,万一把病气儿过到御前,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