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3/4页)

那是时下最没办法的办法了,那种境况下孩子也不一定能活。就算活下来了也算是世外之人,和尘缘不能有太深的纠葛。

说到动情处,冯贵妃不由红了眼睛,但转头看到被正元帝抱在膝头的朝阳,虽然还跟小猫崽似的瘦弱,还不怎么会说话走路,却已经会听会笑,满含着生机,不再是之前那个连屋子都不能出的陶瓷娃娃,冯贵妃不由又笑了起来。

秦氏见到她这般,连忙道:“娘娘的眼界可不只该盯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公主再好,那也是女儿家。能为咱家带来什么前程?您该看重的自然还是咱家三殿下!”

冯贵妃脸上的笑容一滞,冷下脸道:“朝阳和阿煦同是我肚子里出来的,娘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种场合上,不知道多少宫人盯着,许多话不好细说,秦氏含糊道:“反正娘娘是该懂我意思的。”

母女俩拢共就说上了几句话,最后还不欢而散。

宴席后,冯贵妃帮着儿女清点收到的生辰礼。

王太后和周皇后、正元帝、顾野等人,送的东西都不算价值连城,但都能看出来满含祝福,希望两个孩子健康长大。

尤其现在逐渐好转的朝阳,王太后和正元帝都觉得对她有些亏欠,所以给她的生辰礼会格外讲究些。

反倒是亲娘秦氏送出来的两样东西,让冯贵妃看着,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秦氏送给陆煦的,是一套小刀、小剑和小弓,虽都是木制的,但木料是顶好的,从价值上来说并不输于金玉,而且打磨雕刻得十分精细,华美讨喜,一个木刺也没有,给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想舞刀弄枪的男孩子来说,最好不过。

而秦氏给朝阳的,则是一个八宝璎珞项圈。

那项圈固然是华美贵重,冯贵妃却依稀记得这是早前宫中之前送到鲁国公府的赏赐之一。

她在项圈里摸索了一圈,果然找到了宫中特有的徽记。

显然这不过是秦氏让人随意从库房里翻找出来的东西。

后头冯贵妃破天荒的没听秦氏的,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当然也不是说她就不关心陆煦了,只是陆煦回来的时候少,在前头文华殿和撷芳殿那块儿,冯贵妃也伸不过去手。

正元帝后头看在孩子的面上,也没再接着恼她,偶尔过来永和宫,反而夸她如今总算有了几分母亲的模样。

冯贵妃的日子虽和前头不同,但也过出了另外一种模式。

………………

六月时,天气已经是热的不像话了。

顾茵和武青意的婚事安排也都提上了日程,王氏待顾茵是真没话说,虽说是再次行礼拜堂,她没有不当回事,真就当是正经嫁女儿和娶媳妇那样操办。

娶媳妇要准备的那些她都准备了,同时作为娘家人,她还给顾茵准备嫁妆。

早先买下的那些田产铺子,她分出了一小部分给了沈寒春,剩下的那些,她就准备带着顾茵去更名,全归在她名下。

顾茵是真不想要,食为天酒楼就已经在她名下了,那已然是一笔价值不菲的产业。

光是靠着酒楼,她现在一个月就有一千几百两的进项。

赚到的银钱王氏还从来不要,全让她自己留着。

而其他那些田产铺子,则更是英国公府出银钱置办的,和她没有半分关系。

婆媳俩一个坚持要给,一个坚持不要。

后头顾野知道了,就说可以把顾氏船行放到他娘名下。

那船行是早些时候正元帝赏的,可比王氏置办的田产那些贵重多了。

那会子正元帝还未和他们说开,只说是他们该得的赏赐。

一家子彼时都还很迷茫,先记在了顾野名下,让他和武青意一道盯着船行运作。

现在自然是知道了,那船行自然是嘉奖他们养育了流落在外的皇家嫡长子。

顾野是顾茵和王氏一起收养的,顾茵虽不想独占功劳,但顾野确实同她最亲近,这份嘉奖落到她头上,算得上是名正言顺。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家里其他人自然都赞成无比。

小崽子送的,顾茵也就没再推辞,和他一道去更改了契书。

好在之前起名的时候用的就是顾姓,船行也就不用更名。

时间眨眼到了七月,成婚的日子尽在眼前了。

喜帖早就派送了出去,虽这次办的热闹正式,但顾茵不喜欢那些排场虚礼,所以请的都是亲近之人。

文家一家,加上许氏母子,葛家老夫妻,徐厨子和俩小徒弟,还有周掌柜和葛珠儿在内的食为天一众员工,连带着顾野帮着请来的周皇后等,都算做娘家人来观礼。

武青意那边,则请的都是他和武重在军中的同僚和部下,人数比顾茵那边的娘家人多了数倍不止。

成婚之前,照着坝头村那边的规矩,顾茵和武青意就不能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