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破纪录【2合1】 真是名副其实的黑马……(第2/5页)

5分钟后,总编朱斯蒂娜带着自己的助理跟班,出现在伊万办公室里。

这位浅金色短发的中年职场女性微笑着与华婕握手,然后坐在华婕对面,开始了她的采访。

沈墨作为翻译,坐在华婕身边,那眼神和严肃的表情隐约透着使人紧张的气场,让采访风格一向强势的朱斯蒂娜都感受到了一丝丝威压。

“请问,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个人主题展区荣誉的艺术家,你有什么体会?”开局后没多久,朱斯蒂娜便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中国艺术家都很优秀,我只是恰巧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得到了这样一个舞台。随着我们打开国门,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被世界看到。”华婕的回答非常得体。

问过七八个问题后,朱斯蒂娜逐渐打破了自己跟华婕之间属于陌生人的戒备,使华婕在表达的时候越来越从容和放松。

这样非常有利于使受访者提供更多有趣的信息给采访者,朱斯蒂娜也渐渐从那些温和的问题背后,露出了她的獠牙和武器。

“个人主题展是连许多世界上被认可的知名艺术家都未必能得到的荣誉,作为一个刚成年的女孩子,你觉得你的作品和艺术造诣,与这个荣誉真的完全匹配吗?”朱斯蒂娜毫不客气的问道。

沈墨听到这个问题时,挑眉斜凝向对方。

朱斯蒂娜感受到些微压力,却仍维持着微笑,表示自己只是工作需要,在为攥稿采集犀利的内容,并非有意诋毁之类。

沈墨轻轻眨了眨眼,表情带着一点点轻蔑的不满,但仍然如实将这个问题翻译给了华婕。

华婕本人的反应倒比沈墨还平和,她微微一笑,早知道这个世界永远会存有偏见,等待这个时候,才有人第一次提出疑问,已经比她想的温和多了。

“如果艺术是以年龄大小来划分的话,米开朗基罗12岁画出《圣安东尼的苦难》就应该非常不值钱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毕加索13岁画的《老渔夫》,14岁画的《艺术家的母亲》,15岁创作的《科学与慈善》等,都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赞誉。

“他们创作这些作品时,可比我年少多了。

“艺术不受国界限制,也不受年龄限制,更不受性别限制。

“人们在欣赏艺术时,必须要抛开所有偏见,才能品尝到最甘美的艺术果实。”

华婕讲话时神情很平和,但一字一顿间,音调里透着笃定,眼神中闪烁着骄傲的光。

虽然只有18岁,却有着远超这个年龄的成熟与优雅。

朱斯蒂娜一直在观察华婕的表情,虽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却能感觉到一些微妙的情绪。

这位成熟的见多识广的女强人,已然确定,华婕是个虽然年轻,但拥有智慧的艺术家。

听到沈墨的翻译后,朱斯蒂娜微微笑了笑。

她很喜欢华婕稳定的情绪,和宠辱不惊的自信与从容。

那种不容易被激怒的平和,让人甚至不自觉会对这个才18岁的女孩儿生出些敬畏之心。

这是靠智慧堆叠起的豁达,是靠理性构架起的温柔。

在本子上写下她的一些感想后,朱斯蒂娜又问了好多个犀利的问题。

诸如‘作为第三世界相对贫穷的国家,追求艺术的梦想,是不是格外的艰难?’‘对于一些外界质疑你的创作形式大于内容的声音,你是怎么想的?’‘展车中同一时间只能有1人参观,是否有饥饿营销的嫌疑,太过世俗,失了艺术家的格调?’……

“贫穷只能阻止人们掉入物质消费的陷阱,却并不能阻挡人类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有的布展都是一种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服务于表达,当你不仅是被这些形式吸引眼球,还被这些形式感动,对这些形式着迷,那么所有批评它形式大于内容的人,恐怕难免有红眼病的嫌疑。”微笑。

“展车内布展内容与观者的情绪互动,是非常私人的。只有在绝对独立的孤独的环境里,人们才能拥有尽情宣泄情绪的安全感。多一个人,都难以敞开心扉去沉浸和投入。这是必要的设计,是绝对服务于参展者体验的安排。与营销,与格调都毫不相干。”

“……

对于朱斯蒂娜的所有犀利问题,华婕都不卑不亢不软不硬的给与了回答。

她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打太极拳,即无畏,且真诚。

朱斯蒂娜已经买了今天晚上常规展后场,最后一个名额的1000欧元特场票——

每天展前展后,都各自只有5个名额开放。

方才在来见华婕前,朱斯蒂娜也已经参观了大部分展区,以及华婕的5个展位和3辆战车(包括2个停靠在休息位的休息展车)。

跟华婕聊到差不多时,她多次跃跃欲试想要问一些关于双年展创作的具体的问题,但想到伊万曾专门提出不可剧透的要求,她也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