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2/6页)

秦放一愣:“没有吧,我服军役至今,从来没有吃过腊八粥。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家里都会准备。说起来,明年三月份就能回家了,到时候有一个月的假期。”

杨海燕听他这么说,对秦家人也是很好奇,甚至有些期待。毕竟秦奶奶和秦母给她的印象极好,而且秦放是个孝顺的人,虽然不愚孝,但是她很希望她和秦母等人能友好的相处。“阿爹阿母他们见到相公长得这般高大了,肯定高兴。”

秦放听了,心中也有触感:“我过得好了,就是不知道他们过的怎样。”

杨海燕安慰他:“等明年假期回去就知道了。如果他们过的不好,我们把他们接来?”这话带着试探,也不知道秦放能不能听得出来。自然,杨海燕是不喜欢和公公婆婆住一起的。并非不孝顺,现代姑娘极少愿意和公婆住的。不过把秦家人接来她也不反对,可以在镇上买个院子给他们住。因为这是秦放作为长子长孙不能拒绝的义务。但具体怎样,还要等她和秦家人相处。

秦放摇摇头:“不了,他们不会来的。老家是他们的根,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会不习惯。如果可以,以后每过两年回去看他们一回。至少在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阿爹阿母他们是不会来的。而让爷爷奶奶一起来,他们肯定不愿意。”

这话杨海燕听明白了,秦放愿意接爷爷奶奶和自家人过来,但是没打算把其他房的接过来。

这个话题避过,杨海燕就不说了:“相公,那明天要给你们十八区的将士送腊八粥吗?”

腊八节有特定的含义,在启国,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所以每年的腊八节,亲朋好友之间会送腊八粥,表示给对方送吉祥。杨海燕作为秦家的长房长媳,如果秦爷爷秦奶奶、秦父秦母不在了,这在腊八节祭祀祖先的事情就要交给她了,不过眼下老秦家的人会做,还用不到她操心。

秦放听杨海燕问起十八区将士们,他想了想问:“要千余人,得花多少钱?”

杨海燕噗嗤一笑。

秦放有些窘迫:“你别笑。”他是认真的啊,如果花的银子多,那就不给十八区的将士准备了,如果在自己能承担的情况下,一年也就一次,他自然是赞同的。但是被他媳妇这样一笑,他就有点难为情。

杨海燕算了算,千余个将士,米得准备两百斤,一斤米加上配料,再稍微多点水,一人两碗粥不是问题。两百斤米里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糙米,再加上花生、红豆、绿豆、红枣、桂圆、扁豆。一百斤大米六百文,一百斤糙米四百文,余下的材料准备拿出五百文来买,可以买不少了,所以一两半银子够了。算好之后,杨海燕道:“一人两碗粥,一共一两半银子。”

翌日

天微微亮,范婶和洪叔去县城买了腊八粥要的材料。其实家里原先是有材料的,但是也只够他们那几个人吃,如果加上军营千余个将士的话,那家里的材料不够。

等他们买了材料回来,厨房里几个大锅开始煮腊八粥了。

说起来,二进的宅子有独立的厨房,让范婶可以好好的大展身手了,她是相当高兴的。原先,她想要在太太面前得脸,但是有了莲嬷嬷在,且莲嬷嬷见识比她多,她就知道自己比不过。但是没有关系,她另外找出路。这不,厨房就是她的出路啊。她规矩礼仪没有莲嬷嬷好没关系,做的饭菜好吃,一样可以在太太面前得脸。再说了,大户人家的厨房也是交给太太的心腹管的。

不得不说,范婶的厨艺的确是好的。杨海燕虽然会做饭,厨艺也不错,但是她的厨艺不错是有水分的,比如材料好,花样多。而范婶的厨艺那是真正的本领,就像现代的大厨,不拘于什么菜都做的好吃的那种,这种厨艺是不受食材的限制的。

中午,军营后门。

一连好几辆驴车朝着军营后门过来,看的后门的将士立刻防备了起来,就怕发生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待看清驴车最前面的是洪叔,他们又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认识洪叔,是秦千户家的下人。在冬灾前,每天会给秦千夫送饭的。

千余人的腊八粥,光是秦家的驴车肯定放不过,所以杨海燕又在镇上租了驴车,有洪叔带队的腊八粥车队,就这样浩浩荡荡的来了。

洪叔下了驴车,恭恭敬敬的到将士们面前:“各位军爷好,能麻烦叫一声我家大人吗?”

其中一个将士道:“没问题,这就去叫,洪叔稍等下。”

又一位将士好奇的问:“洪叔,这些车队都是你的人?”

洪叔道:“是的,这不,今儿是腊八节,我们家太太给十八区的将士送腊八粥来了。”

旁边的将士听到了,顿时羡慕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