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第4/5页)

“是了,终究读书才能报效齐国。”

“说的是,同去同去。”

这些话对于其他人来说触动并不大,毕竟在齐国,读书应试就是头等大事,乃是从上到下所有人心中默认的选择了。

可是方洛却狠狠地皱紧眉头,顿住脚步,没有上楼梯。

主簿也跟着停下,轻声问道:“郎君,怎么了?”

方洛沉声道:“若是所有学子皆是这般心思,那以后怕是很难招来人,莫说是那些厂子,单单是推行像是丰禾新村那样的新农村也是极难的。”

虽说刚刚主簿也因此担忧,但他更关心自家郎君,生怕郎君为此忧愁,便劝慰道:“怕是旁的郡城也是如此,慢慢来便是了。”

可是方洛却格外清醒:“时间不等人,你许是没瞧见那新村一天一变的模样,着实是吓人的很。也许我们不需要和丰禾郡相比,但你如何能知道,其他郡县没有暗地里使劲儿?假如人家进步了,我们原地踏步,那就是逆水行舟,不仅无功,而且有过。”

还有句话方洛没有明说,可是主簿也清楚,那便是,各个郡城的发展都在齐王的眼睛里。

特别是这些齐王亲自下旨要修建报社的,它们的变动应该都会被都城关注。

不怕太冒尖儿,就怕当了倒数的。

往小了说,会影响方家仕途,往大了说,怕是会连累整个郡城百姓。

于是方洛便道:“雅间先不去了,给我找个临窗的地方便好。”

小二虽不知道缘由,但还是忙不迭的答应了,引着他们去了窗边的位置。

方郎君坐下后就开始眉头紧锁。

他从怀中拿出了一直宝贝着的笔记本,打开来,里面都是他在新村里学到的各种知识。

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基本上每一样都需要人力辅助。

这让方洛心思越来越沉,哪怕茶汤清冽回甘也没能让他欢喜些。

拿出了炭笔,在写着有可能会让学子们改变看法的方法,但是写一条否定一条,过了将近一个时辰也没有个头绪。

方郎君终究年轻,他还没学会如何揣摩和改变人心。

更何况这是要决定一个人前途的事情,更是艰难。

于是方郎君连喝茶的意思都没有了,引得主簿也不好意思独自饮,只能扭头朝着外面看。

没想到,就看到了街对面的门敞开,人熙攘而出,瞧着有书生,有百姓,打扮不同,可脸上的朝气却是一样的。

这让主簿有些好奇,便叫了小二过来问道:“对面是何处?我记得是个饭庄,可这会儿又不是饭点儿,怎么这办多人?”

小二瞧了一眼便回道:“是空着的,不过今儿早上来了个说书人,就在那里面说书助兴,很多人都是冲他去的。”

“说书?什么书?”

“好像是报纸上的东西,我不识字,也不清楚,还想着等晚上时候也过去听听呢。”

此话一出,就让方洛抬起头来。

主簿也记起刚刚新村的村正曾提起过,丰禾郡培养了说书先生,到各地宣传报纸。

这怕就是其中之一。

这事儿或许经过了元萝郡郡守的同意,但明面上看不是大事,甚至不需要和主簿讨论,故而主簿也不清楚。

可这会儿,见识过新村的种种惊奇之后,谁也不敢轻视。

于是主簿又把眼睛朝着外面看去,方洛更是直接起身,走到窗边。

好巧不巧的,就看到了之前从茶楼离开的那几个学子。

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之前懒懒散散的模样完全不同,一个两个的朝气蓬勃,脸颊泛红,活脱脱像是喝了酒似的。

可是他们并没有喝醉,而是因为过于亢奋,热血上头。

说出来的话都忘记了读书人的矜持,比平常高了八度,再次进了方洛的耳朵。

“张兄,我觉得报纸上说的极对!”

“是啊,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兴国更加重要。”

“诗词文章与重理重工并不冲突!”

“理工一样可以报效齐国!”

“走走走,我们去学堂那边问一问,看能不能多学一门。”

“同去同去。”

方洛:……

主簿:……

搞啥呢?

这年头的读书人都没有准主意吗?

怎么说变就变?

才一个时辰不到,怎么就拐弯儿了……连点铺垫都没有……

而方洛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迅速从袖中将报纸拿出来,展开来,仔仔细细的阅读上面的东西。

然后就被占篇幅极大的一个板块吸引过去了目光。

主簿见状,便问道:“郎君在瞧什么?”

方郎君没抬头,声音都有些飘:“在看……话本。”

“……报纸上,有话本?”

“有,还挺好看的。”

主簿立刻凑过去看,原本想瞧瞧就是了,没想到刚看了个开头就走不开了,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身子扎在地上似的,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