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交风云3(第2/3页)

此刻的他还不知道,再往后,自己连和谢雁多说几句话的资格,都已经没了。

记者也散了,谢启凌回去继续工作,陈一余单独找谢雁聊了一下。

他问,

“你真的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

谢雁说,“我想和您一起学习外文。”

有的人失恋后会因为巨大的刺激,性格完全转变成另一个人,但既然是好的转变,陈一余作为谢雁的长辈,也乐于见到这样的变化。

“你的性格,可不适合做文献翻译,”

他摇头笑了笑,就刚才面对乔纳斯和记者的那股劲儿,“你啊,就适合做高余南他们的工作!”

要让谢雁安心下来扎书堆?

至少以刚才他看到的情况来说,太难想象了!

高余南,是这次使团的副代表,也是陈一余的好友。

陈一余说的工作,是成为祖国的发言人,

面对谣言,及时澄清,

面对污蔑,有力反击,

将祖国的声音,传递给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国!

“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理想。”

谢雁说,“不过,我的外文学习刚刚起步,陈叔叔要多费点心了。”

“意思是,接下来的这几天,我能找到人了?”

前几天,她到处打听,还花钱找了个当地的翻译,帮她找常白书。

谢雁一笑,“不仅能找到人,而且随叫随到!”

**

谢启凌非要拉着谢雁给家里回封信,说是妹妹脑子里多年来淤积的水终于排掉了,如今替谢家争了口气,开始跟着陈叔叔专心学外文。

谢雁知道他是刀子嘴,这件事假使报道出去,家里人看见了,就能知道她在瑞国受欺负,写这封信是叫他们放心的。

在信寄到上海之前,先抵达谢北手中的是一份报纸。

——不止华国的报纸,此次参会的十九个国家,有近半的国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除了利国自己的媒体,静默无声。

这件事有趣的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事件背后代表的含义。

这显然是乔纳斯故意挑起的事件,却因为对对手的错误估计而翻车了,小报上对这件事,更多是八卦性、故事性的报道,大点的媒体,总会做一番阅读理解。

国内外报纸横飞,瑞国的多边会议也在国际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

期间,高余南带着王春秋来拜访过陈一余。

王春秋四十多岁,面色红润,性格温和而谨慎,高余南不同,他更加强硬,但不偏激,和陈一余聊了一会,谈到谢雁和报纸上的事情。

“这个小姑娘,可真能说,”

王春秋感叹,“我年轻的时候,可不比她大胆!”

陈一余摇头,“这几天埋头书堆,认真练习外文翻译,我让她做的工作,完成的比谁都快,以前这么没发现,谢北的女儿在语言上有这种天赋。”

他只能归结于以前谢雁沉迷恋爱,无心学习,现在走上了正途,智力用在了该用的事情上。

早该如此!

“我来也是找你借人的,”

高余南一来是为了摆放陈一余,二来,就是此行的目的,“我们有大量的外文资料需要翻译,但翻译组的成员,有一个不习惯这里的气候,病的严重,无法工作。”

实际上,外文的种类很多,其中,俄语、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运用更多,就比如王春秋,他留学苏国,懂得是俄语。

他们日常还有别的工作要做,这阵子,临时来了不少资料,需要有人专门对其进行翻译。

“我在瑞国大学抽不开身,正好,谢雁这段时间进步很快,”

陈一余没有犹豫,正好这个机会让她多接触一下,“她可以去锻炼锻炼。”

就这样,人临时被借去了。

刚开始,王春秋还有些担心谢雁做不好资料整理和翻译工作,但没过几天,他就对这个孩子放心的不得了。

她做的工作,认真又细致,效率极高。

谢雁换了地方工作,也认识了不少人。

一个组的,除了领头的王春秋,还有另一个翻译,叫做苏自远。

苏自远今年二十六岁,以前在颠国留过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谢雁对英文的应用也越来越熟练,而在这里工作,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比如一些公文的写法措辞,和普通的外文书写不同,都有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这些宝贵的翻译经验,对她之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会议在瑞国拉开了序幕,但情况并不乐观。

利国来势汹汹,颠国和兰西国都是利国的盟友,在会上自然不会替华国说话。利国之下,还有数个小国附和,华国备受孤立。

王春秋一犯愁就喜欢揪头发,导致他头顶的头发日益稀少,这几天更是看着门庭冷清的大门频频唉声叹气。

记者们,也不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