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此去通途33(第2/4页)

张学书被他逗乐了,“这个花桥,会连接浦江两岸的世博会展区,成为这次博览会的标志建筑职业,供人来往和观赏。每八十米就有一段展览鲜花,基本选的,就是玫瑰和龙胆。”

“听上去有点华而不实呢。”

苏擎小声说,“还是我们的方案好。”

“说什么呢。”

张学书说,“你的方案这不是通过了?”

他继续道,“当时为了等其他方案,等了一两年,经过评审、检验,又花了不少时间。后面沪城大部分的精力在其他方面,这个方案也就搁置了一段时间,不然,你还赶不上!”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方斯闻说,“华国的很多材料和技术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比我们当初预想的还要大,方案肯定还要进行新的调整。”

“没错。”

张学书看向谢雁,“倒是林铸江动作快,他弄了个理论,按照你们方案里说的,开发了个计算机软件,在焊接这一方面,焊接工人也表示,能够挑战这样高难度的全焊接工作。”

将计算机运用到桥梁建造过程中,远比人工更迅速和准确,但焊接工作,依然需要靠工人完成。

“而且,那边还有个要求,”

张学书指着墙上挂着的沪城地图,“你不是有个桥顶的观景平台吗?那个平台,要能够看见世博会展区和花桥,将沪城景色,尽收眼底!”

五百多米的云桥他们都设计过了,还担心这最高点离江面一百多米的拱桥吗?

除了跨径第一以外,这个方案在桥体和理念上,都远超一般普通跨江大桥。

这么看来,在那么多的方案当中,

要达到迎接世博会的标准,还非要这个方案不可!

“等春节过后,你们就可以进林铸江的设计组,这次跨江大桥,他还是总设计师!”

苏擎按捺住激动,问:“真要修了?”

这套当时就是为了“未来”而制定的方案,在现在看来,也依然充满了挑战性!

“方案的细节问题,你们自己去找林铸江。”

张学书说,“不过,你也别高兴的太早了,你知道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

谢雁想也没想,直接道,“钱!”

“对,”

张学书看了她一眼,笑道,“当年第一座跨江大桥,沪城没有钱修,八个多亿,都是贷款修的,第二座依然如此,接近十个亿的造价。”

“我在给你们算一笔账,第四座大桥,四个多亿。现在,这个方案是浦江上的第五座跨江大桥,预算要二十多个亿!”

一座桥,二十多亿。

苏擎和方斯闻闻言,也开始算账。

就连落谷河大桥,投资也才六个多亿。

二十多亿……

似乎那些省下来的几百万价格的螺栓,也变得便宜起来了……

苏擎被张学书这一招说的有些犹豫。

但随后一想,“不对啊,如果没钱,还能把我们叫回来?”

“那可说不准。”张学书坐在椅子上,笑着回答。

实际上,连选进规划里的花桥项目,后面也被取消了。

苏擎看向谢雁。

眼神可怜至极,像一只自己的狗粮盆被人抢走的大狗。

她问,“你看我干嘛?”

苏擎说,“管它是什么问题,看你肯定能有办法!”

谢雁:“?”

张学书憋不住了,才道,“行了,你们两多和小雁学学,她怎么不着急?说明你们对沪城的关注还不够啊。”

系统:这个推理……我觉得是老师对你有滤镜。

“小雁,来,你说说。”

仿佛回到了大学的时候,被抽起来给老师撑场子回答问题。

“投融资体制改革。”

谢雁说,“这是华国正进行的改革举措之一,而在这样的政策下,沪城可以对市政项目进行公开招商。”

张学书这才道,“没错,比起借钱,倒不如让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来负责,这次,有中船工业和江南造船厂,还有其他几家一共六家单位联合出资,建立一家为修建这座跨江钢拱桥而成立的公司。”

“所以,老师,您刚才是故意吓我?”

苏擎反应过来。

“谁让你们刚才进来就说,要转行去搞建筑设计?”

张学书摆手,“快回家好好休息吧,我一会还有课。”

材料、技术到位了,资金到位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如今华国的情况,去调整方案中的其他细节问题。

今年的春节,谢郁也回来了。

他毕业后进入了空军,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春运路上反正也拥堵,赵图强索性今年的春节不做生意,给自己放几个月的假。

有存款和积蓄,还在沪城有房子,不用养老婆孩子,就是如此任性(不。

谢雁把林奉献和全家福的照片彩印了几张,原件放在红铁盒里,其他的照片,用相框装起来,放在家里的房间,谢郁也要了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