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与风同行10(第2/4页)

“难道不是吗?”

“人家早就提前一天办了转学了,早就不是他们学校的学生!”

“绝了,太绝了。”听八卦的人拍起掌来,“不过她真的很厉害,她上课看英文书,老师都没管。”

他说的英文书,其实是论文,大多数的资料都是英文写的,同时,她也看国内发表的一些论文。

对她而言,只是复习高考的内容,每天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后,还有大把的时间。

这儿的学习环境,谢雁很满意,没有奇怪的谣言,也没什么人打扰他们学习,最关键的是,郑晴和苏筝的成绩,进步的很快。

在第二年的三月,他们已经掌握了高考的所有知识点,谢雁对他们有信心,别说考上大学,就是考个重点,也不是问题。

这在一年前,是他们三个人谁都不敢想的事情。

高考在六月,倒计时越来越近,四月,扶直中学要在晚上召开高考动员大会。

作为传统曲目,下午的时候给学生放了个假,不能离校,但可以提前放松和休息,晚上参加大会,睡个好觉,第二天再学习。

当然,对于一些打算出国的孩子来说,高三的紧张气氛原本就不存在。

所以,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学校就对高三生进行了分班,准备出国的呆一起,要学习备战高考的在一起,以免其他的人影响到要参加高考的学生。

毕竟这些尖子生,是扶直中学的升学率和口碑保证。

到了晚饭时间,三个人去食堂的路上,路过一个教室,教室门开着,里面有人在黑板上写着什么。

这个教室是空教室,平时用来上一些多媒体的课,因此配件也不错,在黑板上写东西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一件短袖,手上捏着粉笔,不时写上几笔。

另一个人三十多岁,背对着门口,坐在第一排的桌子上,看着老人写写画画。

先进去的是谢雁,

郑晴也停下脚步,问她:“怎么了?”

谢雁做了个禁声的动作,走了进去,郑晴和风筝对视一眼,跟着走进了教室里。

教室里的两人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到来。

原本试图看懂的郑晴放弃了。

因为她发现,黑板上的内容并不是高考题。

它的知识范围并不在高考大纲内,且也不和高考题一样,有明确的题型和套路,而是一个非常似是而非的问题,写满了奇怪的公式。

这些公式,大部分字母都有特殊的指代含义,只有常用这些公式计算这些问题的人,才能熟练地对应上这些问题。

计算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原理和方法,对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计算量有些大,且这里没有计算器,一切都只能靠手算和心算。

而这正是谢雁的特长。

于是她站着看了一会。

老人问,“你算出来了吗?”

背对着他们的男人手里的本子写个不停,“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他就能算完了。

老人转身也回去,在另一块空白的黑板上进行测算。

而谢雁就在这个时候,走上去,拿了一根白色粉笔走到最后结论那里,把最后的数字,答案,结论补足了。

老人转过来看式子的时候,看见谢雁写完最后一个字,微微一愣,“这是?”

谢雁说,“答案。”

老人没有继续话题,而是转身继续往下算。

他沉浸在计算里,但男人却发现了进来的三个学生,“你们是?”

“这儿的学生,”郑晴说,“你们是谁?”

男人一愣,“算是老师吧,我姓常,他姓周,你们可以直接叫老师,不过,你们是这儿的学生,看得懂黑板上的内容?”

风筝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根据理解,还是能猜出一些,要算出来,没那么快,他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等着结果,“看不懂。”

他说,“但是她看得懂。”

他说话的时候,看着谢雁。

常具不信,这题超出了高中生的知识范围,而且,这也不是一道题,只是周教授心血来潮的一次计算而已。

它和中学生面临的题不一样,没有给出所有的题干和可能用到的条件,信息都是杂乱的,也没有一个重点的问题,最花时间的部分就在于计算。

先不说这些公式的含义她能不能看懂,单是计算方法,就会运用到大学的一些计算规则。

一个看起来才十几岁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就这么几分钟,就算出答案了呢?

十分钟后,周教授的答案算出来了。

他有些惊诧。

因为谢雁的答案和他相差无几,只有一个小数点后面有一位数不同,他又检查了一下过程,发现是自己写的太潦草,看的时候看错了,因此到最后,出现了一位数的偏差。

“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