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与风同行31时间丈量的距离31(第2/3页)

而且以她的定位来看,明眼人一下就知道是冲着核心地位来的,有时候平庸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谢雁说,“我先提前来参观一下这附近的设备。”

她正好对南车的情况很有兴趣。

周云想了想,还是和她说了一下,“其实你也不用非常担心,虽然可能会有个别同事对你不是很看好,但是公司里也是有欣赏你的人的,否则你也不会来这里。”

“只要欣赏我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就行。”

谢雁低头看了眼三人小群里的消息,苏筝这段日子要出过交流学习一段时间,对于苏筝从一线回到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选择,她也能理解。

这的确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沪城磁悬浮是一次实验,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线是建成了,但磁悬浮线建设的脚步却停下了。

而她来南车,也是奔着更高速度级的动车技术来的。

北车在siemens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350公里速度级的国产化动车组只是标准答案,但并不是最好答案,经过之前的技术实践经验累积,谢雁认为,在近年做到四百时速速度级的动车组技术可行性非常高。

北车有crh3c,有其他动车系列,能够拿下三百时速速度级的动车市场,短期内并不需要太着急发展更高速度级动车,三百五时速在世界,在国际上都已经算是顶尖的速度的了。

南车缺少这样的技术,所以如果说在哪里能更好地做突破的话,谢雁认为,南车的环境很合适。

当然,反复横跳,换工作岗位这种事她已经习惯了。

选一个部门和公司,从底层一直做到退休——她的身体并不允许她做这样的选择,因此,她也不会花时间在经营普通同事关系上,用实力和成绩说话,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是她的处事准则。

果然,后面几天的工作并不轻松,或许是因为她的名声和各种真假难辨的传言,把谢雁要么塑造成了一个神,要么塑造成了一个靠山很大的富二代,她出现的时候,总是能吸引其他人偷偷观察的目光。

谢雁还开玩笑,和郑晴说,自己走在公司像是一个珍稀动物。

但更戏剧性的是,在同事和其他人了解她之前,谢雁又被“借走”了。

张沉实在是扛不住那些打电话的,带他回顾当年老同学情谊的,软硬并施,声泪俱下的请求。

这些来要人的,都是周廊和他的好友,以前就听周廊教授说过他这个学生,后来看了谢雁的很多论文和成就,更是对她好奇极了。

京沪线的高速铁路线在技术论证的后期,请来了好几个桥梁专家,其中有一个是桥梁界的泰斗,他看了谢雁写的报告和资料,感叹了好几天,又想起来,当年在锦城交大的京沪线辩论会上见到过这个小姑娘。

“当时我就说她是学桥梁的料子!”

人被抢回去搞动车了,奥运会在即,他们必须要在召开之前解决动车组的问题,老专家知道人是要不回来,但却一直有遗憾在心里。

后来京沪线的一些特大铁路桥遇到问题的时候,老专家就推荐了谢雁,谢雁正好新工作并不忙碌(没有接触核心也没事干) ,顺便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这一下名声更藏不住了。

华国的世界性超级动车招标活动是结束了,但光有车不行,秦沈线一条线根本不够,上百列的的动车下线后在哪里跑?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谢雁打包行李去了北边,负责解决冻土问题。

这条连接两个省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哈城和连城的南北走向高速铁路线路,是华国东北的铁路主干线。

同时,它也是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的高速铁路。

这条铁路在去年开始开工建设,要在三年内完成铺轨,现在已经过去一年,谢雁一去,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还有一些当初一起坐高原冻土实验的老熟人,陈珏等人。

除了哈大线,还有等待了数十年,终于开工建设的京沪线高速铁路,京广线也正是开工。

高原冻土的问题很快解决,铁轨也一根根铺展开来,第二年谢雁又去了兰新线的工程队,她走之前,陈珏给她送行。

几个人就找了家餐馆,吃的也很普通,天气很冷,外面的灯光亮着。

三个人都没劝谢雁喝酒,但王小倔还是敬了她一杯,“当年在天山上,如果不是你,我早就没命了。”

方泽笑他,“这么多年,他还是这个样子,不过我们之前说有空聚一聚,谁知道你一直那么忙,当时我们离开青藏的时候,特别可惜,你不在。”

谢雁说,“那你们和我说说。”

“咱们也不是修铁路的,说实话,但这几年,说来也是有缘分。”陈珏说,“总是和铁路工程队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