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矛盾(第5/6页)

四阿哥仍站着不动。

“四阿哥还在等什么?难不成,等着把你弟弟打一顿,你才罢休?”德妃气得胸口疼。虽然极力掩饰,声音仍显得有些尖锐。

这只白眼狼,就知道攀高枝,太不把她这个亲额娘放眼里了。又低头对六阿哥说,“胤祚别怕,有额娘在。他不敢再打你。”趁此机会,让六阿哥知道她对他的回护之意。

佟宝珠笑着说:“四阿哥还在生气呢?今儿过节,大家都开心些,暂不提这事儿了。你是哥哥受点弟弟们的气,也是应该的。回头,你跟额娘单独说,额娘跟你们评评理。”

四阿哥盯着看了德妃一会儿后,低下了头。

太子趁机招呼他和八阿哥,领着他们一起又去了烤羊肉的火堆处。

一场阿哥们间的争执,太皇太后和佟宝珠都没太往心里去。她们以为,不过是谁蛮横了些。这对身份高贵的皇子们来说,也算正常。至于说六阿哥在八阿哥衣服上擦了手,已经有四阿哥站出来为八阿哥说话了。

除了德妃在低声哄抽抽嗒嗒的六阿哥外,众人又继续热闹起来。

虽然有阿哥们闹的这一段不愉快,但总体来说,这个颁金节,众人玩儿的都挺开心,直到傍晚的时候才散场。

回到承乾宫,佟宝珠叫来黄忠问六阿哥说什么了。听了黄忠的话之后,沉下了脸。吩咐道:“这件事,以后都不许再提了。”

佟宝珠思考了一番,决定不再去问四阿哥和八阿哥。一件伤心事,再三过问,等于一再揭别人的伤疤。

过了四五日后,佟宝珠给八阿哥讲康熙南下,将会叩拜明□□陵时,向他灌输了英雄不问出处这个道理。

“太/祖皇帝那是真正的英雄,幼时家境贫寒,是别人家的奴才。父母兄长去世,连买棺材的银子都没有不说,连葬父母的地方都没有。还是邻居给了他一块坟地。用了几件破衣服,把父母裹了裹就下了葬。实在走投无路,去做了和尚。”

“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但过上了好日子,还做上了皇帝。就连你皇阿玛都千里迢迢的去他的坟上叩拜。他那早年去世的爹娘,也因他加封了皇帝和皇后谥号。”

八阿哥咬了咬嘴唇,小声道:“皇额娘,儿子知道了。谢谢皇额娘。”

佟宝珠刮了一下他的小鼻子,笑道:“你知道什么了知道了?本宫还没讲完呢。你知道明太/祖叫什么名字吗?”

“皇额娘,儿子不知。”

“叫朱重八,他爹叫朱五四。瞧瞧前朝皇帝粗鄙的,连名字都起这么粗俗。哪里像你们,你们皇阿玛读的书多,名字也起的好。祀,是祭祀之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多好的名字,从名字里就知道,你皇阿玛对你寄予厚望呢。这么多皇子公主,除了太子之外,你皇阿玛只给你写了信。”

八阿哥咧开嘴笑,“皇额娘的名字也好。”又道,“儿子知道皇额娘的名字。皇额娘你猜猜,儿子是怎么知道的?”

也就是在这日,康熙到达了桃源县视察黄河,当地的官员呈上了带着太子手令的治河方略。文末署名:江宁知府于成龙。

康熙看后,大喜。既为太子操心着他操心的事欢喜,也为这份治河方略欢喜。他此行原就准备召见于成龙,离京之前,有人向他举荐过此人。

他去找此人,与此人主动找上他,其意义截然不同。此人主动找上他,说明天下归心,天下能人之士,愿意为大清国所用。

太子收到康熙的夸赞信是五日之后了。太子回信中表明,他也是听说于成龙有治河之才,多亏了纳兰明珠重视此事,办事得力。

康熙本来还担心纳兰明珠是否会全力辅佐太子,这下没了顾虑。遂写了封信给纳兰明珠,在信中说,待他回京,加封纳兰明珠为太子太傅。

纳兰明珠喜出望外,能得太子太傅封号,简直是打索额图的脸。那小人总在背后骂他居心叵测。他叵测什么了?他是一心为了大清国,忠心耿耿地效忠皇上,效忠太子。

办事更加卖力。

康熙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在他的日夜操劳下,各项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每件重要的事务都禀给了太子。

给康熙的回信中,还大力称赞太子的能干。

康熙看到这样的信,心情反倒没那么愉快了。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前朝后宫怎么能如此顺利呢?

他不在的时候,前朝后宫不得是一团糟,众人都盼着他回去处理解决不掉的事情吗?怎么能他在不在,都一样呢?

万分失落。

十一月十七,到达曲阜时,给佟宝珠的信里写道:朕今日跪拜了孔庙,并亲自宣读了祭文,在场之人皆眼泪哗哗。

佟宝珠收到这封信时,琢磨了半天,他这句话里背后的深意。大约是想向她表明,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介意用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