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奶油面包 1997年的IC电话卡(第2/3页)

宋招娣也是这么想的。大姐和徐山平虽然决定过年不回家,但两人还是比较保守,打算托老乡找点饭店后厨之类的临时工,赚不到大钱,也不用担风险。

资金的事解决了,还换了个更可靠的同伙,选货也不怕有分歧了,宋改凤精神一震,“今天姐请你吃好吃的!”

坐了一个多小时车,车窗外的景物从田地矮房渐渐变成宽敞柏油马路,总算接近市区了,又换乘了两次,终于到了市邮电局。

这时九点多,邮电局和附近的小商店刚开门。

整条街上都是卖各种电话卡、邮票、首日封纪念册的小店,再过上几年,店铺依旧在,卖的东西变成了手机SIM卡,有的店铺变成了品牌手机专卖店,还有专门交易二手手机的。

问了几家店铺,宋改凤这才知道,她从老乡那儿买了一年打折IC电话卡真正的批发价是多少——面值100元的和100元送5元的卡,最低进价才65,老乡卖给她们的时候一张90,面值50元的进价最低35。

她倒不觉得被老乡坑了,因为要拿这个进价,最少要买一千块钱的卡。

人家跑这么远买卡,来回路上就要快五个小时,没赚头干嘛要做呢?

宋改凤跟自己说:看到了吧?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但要是没胆量、没本钱、没眼光,这些机会就不是你的。

她问小妹,“你带了多少钱出来?”

“五百。”

“我也出五百,咱们也拿一千块的卡。”

宋改凤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跟老板讲价钱,老板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都是这个价,你买五千块的也就再给一百的折扣。”

宋招娣笑得甜甜的,居然也能讲几句粤语,“阿姐,开门第一桩生意,送点利市啦!”

老板也想图个好兆头,“好啦,价钱我没法再让,我送你们一本卡套。”

宋招娣赶紧感谢,又送一堆吉祥话,“阿姐你人这么爽快又靓,你不发财谁发财!”又提要求,“我挑一挑卡好么?”

要去女生宿舍卖,当然要漂亮点的。这时的IC电话卡和邮票对标,印刷和设计都很精美,还有许多系列,宋招娣和二姐净挑漂亮风景,古典美人图之类的卡片,面值100和50的各买了十张,这样的搭配刚好一千元,卖卡的老板们叫一套。

陈阿姐还送了她们一张10元的红色中国结卡,“再送你们一个好彩头!”

店铺门口就是IC卡电话,老板带着她们一张张把卡插|进电话查了余额,两姐妹付了钱,“阿姐,下次我们还来你这儿。”

从市邮电局再到中大,已经快中午了,两姐妹是学生打扮,轻松进了校园,宋改凤对参观百年名校没什么兴趣,一路都在仔细观察女大学生的穿戴。

她越发觉得小妹提醒得太对了。她先前挑的那些衣服,就没看到一个人穿类似的!而且,郊区还在流行的发型,在这儿也过时了!

两人走到了宿舍区,到一间校园超市买了两个奶油面包当午餐,顺便问问这里的IC电话卡价钱,又站在放杂志的货架前看了半天。

宋招娣想,看来卖得最好的是《足球天下》《当代歌坛》,时尚类杂志选择不多,根本没有她能想到的《时尚芭莎》《Vogue》之类,不知道是1997年还没创刊?还是校园超市没进货?

只找到了《世界时装之苑 ELLE》,还有几本放得很靠后的,封面照片的色调和模特妆容虽然有时代感,但用宋招娣几十年后的眼光来看依然亮眼。

宋改凤也发现了这几本杂志,问妹妹,“你觉得怎么样?”

“挺好。”

杂志一本十块。

宋改凤一狠心,带上《Elle》一共买了五本。

宋招娣看二姐掏钱时心疼的样子,安慰她:“这是前期投资,是调研费用。”

宋改凤豪迈地把杂志放进双肩包,“对!”

大学才开学没多久,宿管阿姨这时还没认熟新生的脸,姐俩若无其事地昂头挺胸快步进了宿舍楼,心里却咚咚打鼓,等上了二楼才放下悬着的心。

接下来就是挨个宿舍敲门推销了。

进第一间宿舍时,宋改凤一下紧张得嘴都不会张了,幸好小妹很镇静,普通话也说得流利,“同学你们好,请问你们需要电话卡么?100+5和100的卡只要85,都是很漂亮的卡,面值50的卡一张45,还有我们自己做的发夹发饰。”

宋改凤赶紧拿出卡套夹子和装发夹的盒子展示。

宿舍里有两个女生,刚好有个人要买电话卡,挑了一张100+5的电话卡,又挑起发夹。

“小的3元,大的5元,小的买一对就5元了。”宋招娣指指自己头上,“可以这样戴,你头发长,一边戴一个也好看。”

女生没跟她讲价,挑了两对小发夹,犹豫不定,叫室友帮她选。

宋招娣笑说:“你们可以每人都买几种啊,然后换着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