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你们很熟?(第3/6页)

他的话语里不乏惋惜:“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最远的就是县城,去县城来来回回就走那几条街,他们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接触的不是自己家的,就是本生产大队的,认识被局限了。”

这是事实。

就像叶红秀,她是细柳村的,嫁到了上庄村,迄今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除此之外,她还去过王家坳走亲,然后就没了。

她的大半辈子,都在这片土地打转。

像江景腾不到二十,去了一趟海城,这是很少见的,这么久了,还时不时有人问他一路的见闻。

江景瑜问了时间频率,顾向恒沉吟了一下,“这件事,我还要看看这回新来的知青性格特长,按照我的想法是请七个人,每一天都有一个人扫盲给大家上课。”

“要是今天没空,明天去,明天没空,后天去,只要有空了总有人在给大家上课的。”

怎么留住这些扫盲的人,传授知识,就要看扫盲老师的功底了。

江景腾:“请?怎么请?”

顾向恒:“扫盲老师不能白出力,给工分。”

这下不怕那些知青不乐意。

江景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她画的漫画也是说故事,但这是在用纸和笔说故事,换成人口头来表达,那是不一样的。

既然厢没有想好,她也不急,“我仔细考虑一下。”

江景腾蛮有兴趣的,“我觉得可行,晚上大家伙也没什么事干,要是有人讲故事,大人不好说,那些小孩子要乐疯了。”

顾向恒:“小孩更要学。”他想了想村里入学的孩子,心里叹息。

一个个才那么点大就要忙里忙外,家里舍得供去上学、有本事供去上学的比例真不高。

还是要大家都富裕起来,观念也要跟上来。

江景腾:“还有一个是要让大家别老是那么重男轻女,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了,送上小学的女孩子才多少,一眼看去大半都是男的,有些人家里穷了没办法不能上学,想要学认字,我们扫盲班也可以教,但是在有条件的那些就看不过去,这是观念需要改变。”

顾向恒有些意外和惊喜,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江景瑜补充:“还有些人家不像话,仗着是男人有体力优势,喜欢对家里女人动手,大队长,我觉得这点你也注意一下。”

江景瑜对这点很不满,她是恰好遇见过一次,看到她对方就收手了,然后当做没事人一般走了。

这样的事,就算在后世也不好管,但是现在这个时候的女人更缺乏反抗意识。

顾向恒认真的听了,对这对年纪不大的姐弟生出了赞赏,受限于时代,很多想法局限于这个时代,越显得他们难能可贵。

一路上三个人嘴巴没停过,对彼此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都产生了惊喜感。

说到后面,说话熟稔,俨然已经是朋友了。

比之前食客和厨师的关系迈进了一大步。

——

他们在火车站接人,顾向恒带了个牌子,写着上庄生产大队,站在出站口举着牌子,离开的人都能看见,知青也不例外。

牛车不能开进来,在外面由江景腾看着,江景瑜站在顾向恒旁边,看着人群。

等了一会儿,一伙人过来了,他们年纪都不大,脸上还有稚气。

粗略数一数,有十几个。

这当然不是都分到上庄村的。

上庄村这回分到的只有三个,但他们是同一波分到易水县的。

这一伙人有人眼尖,看到出站口有个牌子,写着上庄生产大队,指了指这里,“看那里,是上庄生产大队的,朱文你不就是被分去上庄生产大队的吗?”

之后就有三个人率先向他们这边走来,其他人落后一步也跟着过来。

顾向恒:“是分去上庄生产大队的知青吗,我是大队长。”

一个少年应答:“是,我是朱文,这是郭雪莲,郑乐英,我们三个都是上庄生产大队的。”

顾向恒点头,旁边就有人问:““我是被分去王家坳的,不知道王家坳是哪里?”

“我是被分去细柳生产大队的。”

“我是被分去牛山生产大队的……”

顾向恒举了举手,示意大家听他说,“别的生产大队不要急,我刚刚进来的时候,看到有的生产大队在外面,你们都跟着我出去。”

江景瑜在旁边看着,这些人年纪最大的不超过十八,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有。

初中毕业的才多少岁,最小的十五岁。

对这些半大的小伙子小姑娘到来,有些生产大队是不欢迎的,因为虽然说是上山下乡辅助大家建设农村,但是这么大的孩子自己都还是个孩子,需要别人教。

他们干活还是新手,速度慢,做不了多少活,一个疏忽大意,就把作物的苗苗给当成杂草给除掉了,让村民十分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