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现场分析(第2/3页)

“好。”

很快,李嘉宇和许柔也完成了检验。与所推测的一样,在路面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血迹,所以死者死后应该没有被移动过。

“不过奇怪的是我们把这一片都找遍了,没有发现弹壳。”李嘉宇面色严肃,“不知道是凶手把弹壳捡走了,还是被雨水冲跑了。”

沈严的眉头皱起来——如果是后一点还好说,如果是前一点,那么凶手显然是想阻碍警方的侦查。

其他人都已经向沈严汇报了工作,唯独没看到程晋松的身影。沈严抬眼看了一圈,这才发现程晋松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出去很远了。此刻他正站在离此20多米外的甬路边,似乎正在寻找什么。

沈严撑伞走到程晋松身边:“怎么样,在看什么?”

“我在想,凶手是从哪里来的。”程晋松开口,视线并没有离开眼前的土地。“凶手冲着死者连开两枪,就算用了消音器,开枪的声音依旧很大,在夜晚能传出去很远。凶手就不怕有人听到声音过来么?”

沈严几乎是立刻就领会了程晋松的思路:“所以凶手在开枪后应会迅速逃离现场。他要么翻过栏杆跑进树林,要么……”沈严的视线转向甬路另一侧,“就是骑车逃跑!”

“我也是这么觉得,”程晋松点点头,“被害人遇害倒地的时候脸是朝着自行车道那边的,而他又是胸前中弹,所以很大可能凶手是在自行车路上对着他开枪,然后立刻骑车逃走。这样就算有人闻声赶过来,也很难抓得住他。”

“然后他可以从之后的任意一个出口出去,完全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沈严顺着程晋松的思路分析,微微皱起眉头。

程晋松点点头:“所以我刚才就在找,离案发地最近的出入口在哪儿。凶手一定不会跟在死者身后太长时间,那样很容易引起死者的怀疑。而据案发现场最近的出入口就是这里这个了。”

沈严跟着程晋松的目光打量起身旁的出入口——滨河路是一条人车分流的道路,临河的是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外侧则是供行人行走的步道。两条路之间用护栏隔开,确保骑车人和行人不会互相干扰。整条路每隔500米,就会开一个出入口,供骑自行车的人进入或离开自行车道。而人行道的再外侧是一个向上的斜坡,这斜坡有的地方是草坪,有的地方是灌木丛,还有的地方是小树林。他们目前所站的这个位置,斜坡上就种着不少树木。正值盛夏,这些树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树荫。

这时,结束了自己工作的李嘉宇、许柔、方礼源等人也都走了过来。见到程沈二人这动作,方礼源开口问:“凶手行凶前是藏在这里的?”

沈严点点头:“我和晋松都怀疑,凶手行凶时骑了自行车。”

其他几人立刻领会了沈严和程晋松的思路,李嘉宇点点头:“死者死的时候头正好冲着自行车道那边,的确有可能。”

“骑自行车,一来不会引起怀疑,二来也方便逃走。这凶手考虑得还真是挺周到。”许柔说着,目光看向行人步道外的小树林,“他之前是躲在那里的?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提取出车辙来……”

看许柔有要上去的意思,程晋松摇头开口:“不用去了,我刚才已经上去看过了,雨已经把所有痕迹都冲没了,找不到。”

许柔停下脚步,秀眉皱了起来。一旁的李嘉宇则开口说:“看来凶手选择昨天晚上动手,绝不是临时起意。他将天气因素也考虑了进去。”昨天天气预报发布过大雨橙色预警,只要稍微留心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凶手显然是故意挑选这天动手的。

“这么看来,凶手应该很了解死者的习惯。”方礼源分析。“他知道死者有夜跑的习惯,而且会跑到这里。所以早早就埋伏在这里。”方礼源说着,指了指上方的小树林,“这里树很多,很影响视线。凶手连车一起藏在这里,再加上天色昏暗,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不过这也就说明凶手之前一定进行过踩点,说不定有人会看到过他。”李嘉宇说。

方礼源点点头——他刚刚也想到了这一点。

“这么处心积虑地杀人,凶手跟死者是结了什么仇啊?”许柔看了眼正在被搬运上车的尸体,不解地皱起眉头。“也不知道那老外是什么人,这案子不会把领事馆的人给招来吧……”

听到许柔这句话,几人都同时看向沈严——涉外案件是大家公认的最敏感、最麻烦的案件之一。这类案件往往容易引起领事馆及国内外各种媒体的注意,一旦警方有何处理不当,轻则会招致各方的质疑,重则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甚至是我国对外形象。所以每次一有涉外案件发生,不用说外国领事馆,我们自己的外事办就会先紧张起来,不知有多少个部门领导会过来“了解”案情的进展。这种“高度关注”往往给办案民警造成很大压力,甚至影响案件的侦破。而眼前的这起案自子,受害人死了不说,还是死于枪伤,不用想都知道那些人会对此案有多么关注。这也是大家一开始表情都很不好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