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贵公子(第2/2页)

“是他先找上的我。”顾天泽说,“他是我之前打工的饭店的熟客,我还在好奇,他一个学生挺有钱。”

他又说了一些细节,表明岳海磊比普通学生富有得多,而滇省的普通百姓并不富裕,一切都在显示岳海磊本身就做着见不得光的勾当。

这简直太戏剧化了,李潇潇仍是担心有什么误会,打电话问了一下重锋,得到的回复却也跟顾天泽差不多。

此时已经是1980年年底,新年在即,这件事很快也被庆祝新年的喜庆盖过去了。

接下来的大半年,沪市风平浪静,治安一如既往的好,又因为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变得愈发繁华。

1981年9月,沪市戏剧学院的配音班进入了大四学年。

经过大三一年专业的配音方向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配音技巧,李潇潇安排学生们进入新制片厂实习。

去年沪市新制片厂获得年度最佳制片厂的殊荣,今年承担了更多的译制任务。

李潇潇已经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因为学历的提升,她从副导演升至配音导演,分管一个独立的配音小组,在权限范围内给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分配实践机会。

电影、广播剧、舞台衍生剧等等,作品出来后,学们生的实力不比老配音演员差,甚至声线变化更广,这些新声音一进入观众们的耳朵里,马上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制片厂的配音演员都比较固定,观众听众们甚至一听声音,就能说得出来配音演员的名字,所以在听到新声音而猜不到是谁时,很多人都想要打听一番。

李潇潇在广播剧访谈中放出了学生们的信息,年轻的准配音演员们马上收获了大批粉丝。

感受到观众听众的热情之后,学生们受宠若惊,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继《淮海街探案》有声化之后,沪市新制片厂后续又制作了其他广播剧。

与此同时,新制片厂的动画在亚洲国家受到好评,但电影内容多为童话、神话,受众年龄偏低,李潇潇提出流行小说动画化,提高动画片的受众年龄。

新制片厂一直以来都是制作电影版动画,制作周期长,而流行小说的篇幅决定了动画化只能走剧版。

如果压缩周期,质量必然降低,制片厂内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计划暂时被搁置,李潇潇提出将该项目转给粤省话剧中心,因为话剧中心有丰富的剧版动画译制经验,或许他们愿意尝试。

各新制片厂都有自己的优势,大家都是为了译制片和美术片的发展,不会故意藏着掖着生怕别人超过自己。

因此,李潇潇一提出来,孙哲绎就同意了,粤省话剧中心也接受,新项目成立,同时邀请李潇潇参与项目。

第一届高考恢复后入学的学生,是在1978年3月入学的,比第二届学生只早了半个学年,即将在1982年春节前毕业。

第一批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跟往后好些年的大学生一样,享受国家包分配的工作。

这是一件让许多人羡慕的事情,但也有的大学生放弃即将到手的铁饭碗,直接进入商场淘金。

说起这个,仅仅一年多过去,在沪市就没有人不知道顾氏物流的老板顾天泽。

在大部分人都还在做着开餐馆、缝纫店等小本生意的时候,顾天泽就已经跟钱学农签订合同,合购了几辆黄河牌大卡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物流公司。

这个年代很多人都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大多只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运输。

顾天泽借着在沪市的人脉,接到了许多政府运输需求订单,同时各家小公司也有许多零散的送货需求。

顾氏物流喝上了头啖汤,短短一年内不但回了本,还让顾天泽积下了不少资金,往其他行业发展。

同一条路线上给各家运送货物,可以最大程度地减低运输成本,这也惠及了其他小本生意的小老板,双赢互利,让顾天泽在沪市商界中名利双收。

沪市是大城市,也是国内流行前线,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本地市民中也有不少收入较高的,因此顾天泽又将目标瞄向这些高收入人群,朝当地银行贷款,独资开了一家高档酒店。

1981年12月底,新年前夕,浦江明珠大酒店开业了,顾天泽特地办了个酒会,邀请各界名流前来,同时也是趁此答谢各界此前对顾氏商业的支持,特地亲自给李潇潇送请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