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汉华章(46)(第3/5页)

于是他立刻吩咐人备车,带着几个小豆丁去了位于卢奴近郊的一小块农场。

这里是他设立的一个实验基地。

主要实验的就是土壤采集和调制实验。

要搞好农业,工具是辅助,基本是土壤。中山国本身富饶,但是这不意味着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很健康。

河北在后世是土地盐碱化严重省份名单中的一员。如今还在北方的降雨带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南迁,这导致了富饶的中原腹地在后来反倒成为了中国几个极度缺水的省份。

水溶性盐本身就存在土地里,因为天气干旱,这些地下的带盐水被土壤的毛细作用不断向上抽,而每抽上来一些水就被很快蒸发。

水被蒸发,盐分自然就留在了土壤表层,这种盐碱地其实非常好治理。只需要用水漫溉将表层的盐分冲走或者再压回去即可。

麻烦的是因地理环境导致的盐碱土,譬如中山国内大量的湖泊河流带来了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带来了河岸土壤盐碱化。

不过这次的原因是河流灌入地下水,致使沿岸地下水位过高,水溶盐被不停带到土层表面堆积,便使得土壤表层盐分堆积。

“中山国土地虽说,但有问题的也不少,好在中山国有农学家,他们研究了这地好些时候。”小国王为几个孩子解释。

春秋百家之中的农学到了西汉时期已经彻底没落,若非这次他们被小国王频繁改造的农具吸引出来主动来投,夏安然绝对不会相信曾经和他攀谈过的几个农家汉子居然是农学的传人。

这些人在表露身份后立刻享受到了国宝级待遇。

夏安然为此彻底将杂交育种和土壤改造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而对于有一个相信农学的老板,这些农学家们表现得也非常积极和配合。

在小国王表露出对河岸边无法被利用的湿软土地的在意后,农家人立刻抄起了工具开始了采样攻坚之路

“对策是种桑树?”几个小豆丁十分惊讶,夏安然点点头,他指了指被养在基地中的几棵桑树苗,它们长得都不太好,有些蔫,叶子也没什么精神的样子,“这些桑树用的土是河边的盐碱土,不过只放了适量,它们还在慢慢适应。”

“它们可以适应吗?”刘彘有些同情地看看这些只能说是活着的树,小嘴巴抿得紧紧的,觉得它们距离死亡也就差一口气了。

其实夏安然也有些拿不准,他曾经听说过有人种桑树治理盐碱,所以就提出来了。

但是现代的那树是农学院培育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他这样随便拉出来几棵就种也不一定能性,哪怕他有金手指。

【花锄】,植物存活率增加百分之三十六的特殊属性才是这些桑树现在还活着的原因。这东西体量可小,乍一看还以为是小女孩用的东西呢,夏安然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一个人偷偷将这些地方用这小锄给捯饬了一遍。

但是只要或者就够了,对于植物来说,只要活着,就会一代代进化出抗性。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或许就可以。

无数优良的品种就是在逼迫植物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那为什么是桑树?”张骞好奇心最重,他伸手捏了捏一片叶子,扁扁的,质感很弱,这样的桑叶若是拿过去喂蚕……估计蚕根本就吃不饱叭?

为什么用桑树啊,因为在小国王的印象中存在“桑基鱼塘”这个生态养殖的概念,虽然不记得是哪里使用这样的操作模式了,但是那种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的操作模式实在是太让人心动了。

而且桑树喜水,只要能扛过盐碱地这一关,种在河流边上就没有问题。

桑树冠大、根深,能截留雨水、涵养水土,种在河道边上基本不需要打理,还能帮着预防哪一年雨水太大引起的河道滑坡。

因为这里养不了鱼,所以到时候用多余的蚕沙来肥桑树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循环。

中山国既然打算发展缂丝,那么就肯定要开始养殖蚕宝宝。

这里土地肥沃,拿农田来种桑实在太不合算,而若是在西北部河道纵横,又靠近山地的地方种上桑树和果树,正好可以弥补这里收粮不丰的缺点,给农户多一些收入。

“若是可以,本王希望日后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要纯然以农产品产出为主。”小国王对几个孩子这么说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抗风险能力很低。”

刘彘恍然:“所以阿兄想要让农民养小鸭子?”

“对,”夏安然点点头,他带着几个小孩开了一间仓房的门。

今日是休沐,本来在这间屋子里头穿梭的工作人员全不见踪影,只有门口看守之人依然尽忠职守,他一边将几个通风用的窗子打开一边捂着鼻子对小孩子们解释“鸭蛋、鸭肉都是不错的经济收入,日后等到养得多了,还可以收集鸭绒制成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