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汉华章(63)(第3/5页)

“对!最理想的状态的话……”夏安然的眸光落在小少年的眼睛上,随后又缓缓扬起,投向天空,他的眼中看到的是更遥远的未来,“通过这样的交换,给百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权利。”

“所以!”小豆丁握起了拳头,“我们要造大船!去南边换粮食!”

“彘儿喜欢那样的未来?”

“青也喜欢!”卫青也跟着举起了拳头,“青喜欢吃鱼!”

“唔……”张骞凑了过来,眼睛亮晶晶地点了点北面,他有些好奇,但更多的是期待,“殿下,这里通的……是不是匈奴?如果海运能通,我们是不是可以绕到匈奴的北面去抄他们老巢啦?”

一群刚才还在为了爱与和平挥舞拳头的小豆丁们立刻双目炯炯,仿佛夏安然一承认就可以抄匈奴老窝,他们就要立刻迈动小短腿去帮忙一样。

夏安然:……

这个问题,他忽然不是很想回答。

中山国的策问很快随着商队的南下一路前进,并且每到一处就被贴在了最显眼之处,因悬赏金额巨大,策题又太过奇怪,很快在民间掀起了讨论。

现在中山国的群众们已经养成了没事围围布告栏的习惯了。平常时候即便没有通知,也会有识字科普以及生活常识的小科普,在农忙时节还开设了农人容易被农具所创后该如何自我治疗的教程,很受农人们欢迎。

这些都是通过蜡纸印刷成大字报,然后由官方逐层下发到县乡。

在匠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这项技术后,蜡印的成本很低,基本可以做到随写随印,这比雕版可强多了。而且蜡纸印刷对于纸张质量的要求很低,越粗糙越容易上色,直接致使官员下令时候越来越喜欢使用大字报的形式。

显眼、醒目,十分抓人眼球。

为了吸引村人的注意,有时还会有绘图的形式出现,尤其在识字率比较低的村寨,看图说话比一个个认字要简单得多。虽然还比较粗糙,更像是涂鸦,但是小国王觉得这前景还是很伟大的。

为此,匠人们还发明了各种刮腊纸的笔以满足不同书写的需要。

小国王几次经过城门时候还会特地停下来观赏这乡土气息十足的标语,边看边乐。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秋收时候的标语也是这么传开来的。

上一批关于春天中山国开择才之试的话题热度还没消退,这千金求策更是瞬间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

除了极少部分人,大部分的西汉农人连金子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更别提千金了……

“这,这么多金子啊!”一个农人咽了口唾沫,“这要怎么藏啊,都能盖一座金屋了吧?”

他的一句话引来了周围村人们善意的嘲笑,村人们纷纷指着他咸吃萝卜淡操心,钱还没到手就想着怎么藏。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人群中有几道穿着朴素的身影悄悄离开了。

随着贴榜之人的一路远行,越来越多的人向中山国涌来,这些人几乎是闻讯后立刻启程,生怕到得晚了念头都被人抢着说完了。

冲着钱来的不少,但也有部分人却是琢磨上了那问策纸张上的文章。这纸也好,墨痕也罢,看着不太像是人书写所得……这倒有些意思。

中山国和深泽港的名字几乎就在一夕之间变得响亮起来,一时间闲聊之间要是不知道这件事,那在交际圈就是落伍啦。

然而在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们眼中,上头的数据就格外刺眼。

双开舱同时装卸,改造船,一船三日可装卸完成……

这一个个数据在专业人士眼中就是三个字——不可能!

但是立刻也有人提出,这上头并没有说这改造后船只的大小,说不定其容载量极少呢?

即便如此,也很是可观,有人指了指上头的船位设计图说,能做到如此投入,我觉得中山国是认真的。应当不会做投机取巧之事。

“某打算前去中山国一探,”一个商人对自己的同伴说道,“且不论其船舶容载如何,这毕竟同吾等无关。但中山王之姿态显是想要着重水路,此于吾等有利。”

“且,在下对这深泽港亦是有些兴趣,若我所记不差,深泽县所在处地势平坦,确可行水,只不知晓其通往何处,若是能通北地便是上佳。”

“既如此……”同伴沉思片刻,忽而取来竹卷奋笔疾书,然后墨迹未干便将之急急递给他,“这便烦劳兄带去中山国了。”

商人接过竹卷转手一看,额头立刻蹦出了几根青筋。他的同伴面色羞赧,袖手道:“愚弟所识不多,好在有兄指导,也知晓了些方子,既然兄要去中山国,不妨替弟交上去答策。”

“烦劳兄长了。”

烦劳,烦劳个铲铲。

无独有偶,最后这位商人踏上北上之路时,发现去在这个时节,北上前往中山国的商队数量并不少,最初他以为都是对其港口感兴趣,后来发现他们都是正常运输货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