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帝国裂变(48)(第4/5页)

民间当即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这蛱蝶的剧本是知晓二人过往之人所写,因为不看好两人的感情,于是写了个悲剧。但问题是现在两人在一起了,这结局是不是应该修改一下了?

应者极多,众人纷纷给结局提意见,譬如梁生实则是假死,比如说最后两个蝴蝶化人,总之参与度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

然后,大家猛然间发现——哎呀,不对啊,他们不知道这个作者是谁呀!

于是广大人群热烈呼吁作者赶紧出来改写或者续写,完全不复每年间接性会出现的想要暴打作者的模样。

但很可惜,他们的努力呼吁只唤来了不少假冒伪劣者,真正的作者一直不曾出现。

于是等到两年后婚礼举办的时候,长安城大街小巷都充斥着欢快的情绪,参与度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没法子,戏剧是看不见重写了,只能看看活生生的人喜剧结尾了。

明明是公侯家的姑娘,长安城人民却有一种莫名看着自家闺女成婚时候的心酸感

陈娇成婚的时候,夏安然也没有办法到场。除了赞助了不少礼物之外,陈娇还问他要了一张婚书的模板,一模一样地誊写了一边,在昏礼当场从袖子里掏出来将它交给了张汤。

张汤有些意外,而等看到上头的文字后却是抿嘴一乐,然后他从自己长长的袖子中也掏出了一份,两份内容都一模一样,不过是各自签了自己的名字。

二人视线交错,都看到彼此那张上头的证婚人——刘胜,随后齐齐笑了出来。

“阿兄真是太坏了。”陈娇嘟囔着道,“他明明知道了,就是在看我们笑话呢。”

张汤亦是有几分无奈,他这位舅兄可真是……不过他转念一想又觉莞尔,男人掏出了自己的印鉴在陈娇那份上敲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又让陈娇在自己那份上落印,二人交换着保存了这份其实并没有法律效力的《婚书》

在这两份婚书上,小国王亲手为他们写了祝词。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愿二人同心同德,海枯石烂亦不分离。”

正是喜结良缘。

陈娇为翁主,主婚之人便是其父陈午,他此时见到这一双小男女的甜蜜举动只觉得心中复杂,一方面心中梗塞,养了十几年的女儿成了别人家的了,另一方面又有些欣慰,觉得这女婿像我当年,眼光也不错,不过我当年可比他强多了。这大概是所有老父亲看到女儿女婿恩爱时候都有的通病。

再一扭头见到了坐在堂下的馆陶公主,后者更是目光闪烁复杂不已。陈午心中一动,忽而开口对新婿和女儿悄声说:“这个婚书,你们等等借父亲看一下。”

陈娇和张汤默默看他,陈午干咳一声,若无其事地继续执礼。

但这日之后,婚书这一存在立刻在小范围流传开来。在陈午一日书写了一份婚书并且去找窦太后落印之后,婚书更是在女眷的圈子里爆发开来。

婚书上的词句真是太美了,而且这份将两人名字并列在一处,看着就叫人欣喜。

景帝多少耳闻了这一悄然兴起的风潮,但还真没见过实物,毕竟他是皇帝,也没人胆敢来找他敲章。哪知道他真遗憾着呢,忽有一日一个老臣啃啃哧哧地在说完正事之后掏呀掏抽出一张皱巴皱巴的纸递到他面前。

“这是甚?”景帝有些疑惑地接过来,左右一扫眉头挑得老高,再看向这个臣子的表情就有些微妙,“看不出来啊……你这……嗯?你们成婚都快有三十年了吧?还是这般恩爱啊?”

“咳!”年过半百的老臣干咳一声,“陛下误会了,臣是有事要奏。陛下请看此婚书,此为中山国传出,然则中山国的婚书为受到其国度承认的户籍文件,且此证于中山国的户籍系统亦有登记……并非是长安如今所传只是为夫妻之间情缘之证。”

刘启皱了皱眉,有点听出滋味来了:“说说。”

“中山国的户籍建立比长安更早,也更全。”老臣说得非常直接,他这话并未触怒刘启。因为在户籍一事上长安确实走在了中山国的后面。这倒不是长安官员不如中山国仔细,而是中山国是从无到有,所以梳理起来反倒是比长安城更容易,而且中山国的人员组成也更为简单,长安城的人员流动量太大,每日都有成百人的出入,一进一出如果全靠人工甄别再做登记工作量太大。

他接过老臣递来的一本文书,抬头所写正是中山国入户申请,这一申请可以向左一路展开,入目的便是一连串的小方框格子,全是要填写的内容,上头需要申请人填写的内容极其详细,另外还有一排由登记人员需要书写的内容,譬如身高、有无残疾、面部有无痣、甚至还有牙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