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6/7页)

他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

荀彧心里的声音在告诉他,面前这傻乎乎的阿瞒,就是那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之人!他的眼神渐起波澜:“阿瞒……”

曹瞒“啊”了一句,笑道:“经过我的安慰,是不是好受了一些?”

荀彧点点头,欲言又止:“你能放开我的手吗?”

曹瞒的爪子松开了些许,他挠了挠头,哈哈笑了起来:“我这不是看你一直盯着自己手看,为了转移你注意力吗?”

“不想笑就不要笑,这样多累?”荀彧轻声说了一句。

曹瞒的表情渐渐收了起来,他无奈道:“被你看出来了。”

“看到那样惨烈的景象,我果然还是开心不起来啊,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会好的,以后,”荀彧道:“先人不治世,我们来治世,等越来越多的学子们长大,定能做到‘让百姓们吃饱饭’!”

他将曹瞒的话记在心里,与曹瞒约定:“如果以后你去地方上任,我就来投奔你,为你出主意。”

曹瞒则笑道:“若是我们能做同僚就更好了,到时候一起努力!”

荀彧眼中终是浮现出了笑意,似乎是想象到未来的情形,就连晚上睡梦中都是嘴角含笑的。

两人凑到一起,同睡一榻,烛火熄灭,有身边人暖融融的体温陪伴,再也不惧怕黑夜与寒冷......

经历过守城一战,少年将军曹瞒的名号在荥阳太守的宣扬下在城中广为流传。

百夫长们请求太守将曹瞒留下,纷纷表示:“若是有他在,以后即便是再遭遇暴民土匪,都可以将他们抵御在外面!”

太守无奈告知众人:“你们以为我不想要留下他吗?像这样百年难遇的将才,若是遇上了我绝对不会吝啬于一个举孝廉的位置。可是那少年将军,你是洛阳来的高官子弟啊!他怎么可能放着富贵繁华的洛阳不要,转而来荥阳呢?”

百夫长们闻言纷纷失落低头,又听曹瞒乃是当朝大司农的儿子,也就渐渐歇了追随的心思,人家根本就不稀罕他们去追随的。

人虽然没有留成,曹瞒在荥阳的声望却因这一战到达了顶峰。

次日一早,一行人再次上路,从东门的郡道往嵩山而去。

一路过来,道路边全都是坑坑洼洼的土地,这些原先种满了粮草的良田被掘地三尺挖了又挖,如同监狱里遭受拷问的犯人,满身都是狰狞的疤。

“连草根都被挖干净了,”曹瞒望着这一片荒废的土地,喃喃道:“春秋尚且这般艰辛,等到了冬天日子该怎么过?”

荀彧道:“树林也都被糟蹋过了,树叶都被扒了干净,人们总不能吃树干。”

荀绲让两人放下车帘,对他们解释道:“荥阳守住以后,那些嵩山土匪往北面逃跑了,这一块荒地变成了他们抛弃的地方,嵩山已经被吃空了,只剩下水流与枯树,我们这次翻阅嵩山,反而比之前都要安全。”

翻阅过光秃秃的嵩山,颍川近在眼前了。在荥阳看到那么穷困的人间惨象,曹瞒对于距离洛阳更远一些的颍川已经不抱希望了。

荀彧对曹瞒道:“我虽然家乡在这里,但那是我很小时候的事情了,自从随父亲来到洛阳,颍川昔日的景象已经被我淡忘了。”

所以颍川是什么模样,荀彧也不知道。

嵩山脚下有一段六十几里的官道,马车在官道之上疾驰,四周荒凉的景象没什么可看的,曹瞒放弃了骑马,选择钻入车厢与荀彧一起听荀绲授课。

等距离颍川还有十里地的时候,景象又变了一副模样。

只见周围土地逐渐出现了绿色,路百年的树木之上树叶茂密,天空中还偶尔会出现飞鸟!

待马车又行了一段距离,他们看到了农民弯着腰在地里开垦田地,看到水流与良田,看到一片又一片种植到一半,看似涨势不错,好似能在秋天迎来丰收的粮食!

曹瞒眼睛刷地亮了起来激动道:“这里与荥阳不同!”

“当地治理的官员不同,豪门氏族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景象,”荀绲抚摸胡须,娓娓道来:“颍川太守司马隽是你们的助学司马防的父亲,他年岁已大,是个智慧通透的老者,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

司马防的父亲?!

曹瞒脑海中浮现出了司马防那张棺材脸,暗暗牙疼,他无奈道:“那他一定非常严肃。”

不然怎么会生出司马防那样严于律己、恪守礼节的儿子来。

等到见到司马隽,曹瞒吃了一惊。

这位年纪已经快六十岁的颍川太守,魁梧伟岸,身高八尺三寸!

与人说话的时候,声音洪亮直爽,与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颍川当地的氏族与司马太守之间关系和睦,并且愿意投入到一起建设颍川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