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太子VS皇帝(第2/3页)

跟封继夜分开后,他仔细的想过了,他们最多只能救京城的难民,如果能利用朝廷的力量,全国的难民说不定都有救了,但这需要皇帝和内阁商议准许,他只是提议,他们愿不愿意是他们的事情。

“太子殿下所言有理,潼阳县应该不是特例,在此之前,我们的目光都放在灾情上,从未想过未受灾地区,臣觉得可以朝这方面努力一下。”

稍作沉默之后,江阁老认同的点点头,其余内阁官员也相继认可,现在国库空虚,灾情严重,这的确是目前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

“此事交由内阁商议,尽快拟定方案。”

皇帝也难得的没有再针对殷焕阳,很快做出了决定,外界质疑他的声浪越来越大,他也需要尽快平复灾情挽回声誉,一个不得民心的皇帝,注定是不可能稳坐皇位的,当了二十几年皇帝,对于这一点他还是有清晰认识的。

“臣遵旨。”

作为内阁首辅,孙阁老站起来躬身接下命令,皇帝点点头,视线再次转到殷焕阳身上:“你的意思是,潼阳县会供应你粮食?”

他们已经捐赠了大量的粮食,怎么可能还有存粮?要知道,仅京城外就有数万灾民,哪怕每日供应两顿稀粥,所消耗的粮食数量也是不可小觑的。

“是,也不是。”

收回看着他的双眼,殷焕阳微微垂眸:“此事依然是内人继夜的功劳,他在潼阳县的时候就机缘巧合的认识了一批海外商人,此次进京,虽有叶都督照拂,他也不想连生计问题都仰赖他,逐决定在京城开一家海外国家常见的铺子,类似于明夏的杂货铺,售卖的东西则全部来自海外,为了让百姓都能过个好年,他决定明日无论如何也要开业,哪怕亏本也要以低价卖给百姓需要的东西,正好今日他从海外商人那里订购的货物也将到来,本宫和叶都督不放心他一个人去海岸码头接货,决定陪他一同前往,当看到城外堆积如山的难民时,继夜心生不忍,决定将此次进购的大批粮食交予朝廷赈灾,不过他认识的官员不多,不知道谁是清官谁是贪官,怕这批救命的粮食会被人贪污,这才要求本宫亲自接手,带领啸凌军主持布施。”

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解释了粮食的来源,又炫耀了媳妇儿,不动声色的吹捧了一波,让人挑不出半点的毛病来。

“真的?那他能在海外商人那里买到多少粮食?价格如何?是否能介绍那些商人给朝廷认识?由朝廷派人接洽采购粮食?”

思及叶君珩的座驾,皇帝一点都没有怀疑,当即激动的追问,若是真能与海外商人搭上关系,哪怕砸锅卖铁,他也要尽力购买粮食,尽快让百姓渡过难关。

“那几个海外商人儿臣见过,他们第一次来到明夏的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又语言不通才会流落潼阳县,封大学士学识渊博,曾在府中收集大量书籍,继夜因为身体不好常年居于府中,正好学了那一国的语言,所以继夜对他们算是有救命之恩,即便是如此,他们卖给继夜的粮食价格也不低,一斗米三十个铜板,父皇你确定有那么多银子大量采购?”

这当然是他胡乱瞎掰的,正常情况下,一斗米最多也就三四个铜板,但目前京城已经涨到一斗米一吊钱还供不应求的地步了,三十个铜板一斗对朝廷来说也是极为庞大的负担,说白了,海外商人不过是他们杜撰出来的,他就是为了打消皇帝的异想天开。

“当真?那封…太子君又哪来的那么多钱购买大批粮食?”

皇帝微眯双眼,明摆着不相信他说的,觉得他很有可能是想把功劳牢牢的攥在自己手中,越过他这个皇帝揽尽天下民心。

“所以儿臣先前的回答才会是既不依靠潼阳县,也需要他们的帮助,继夜目前购买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下来的赈灾款继续追加粮食订购,只要熬到冬小麦和春稻收获,我们就不必再依赖海外商人了,潼阳县褚老爷的嫡次子褚天浪目前就在京城,儿臣晚点回去就准备跟他商议,请他亲自或派人回去跟褚老爷商量,明年尽可能的提供我们粮食,不管是小麦稻谷还是红薯,只要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尽量都以我们的需求为优先,如此,父皇还有疑惑吗?”

再次抬首,殷焕阳表情清冷,言辞激烈,丝毫没有任何退缩之意,眼见他们父子俩又快正面杠上了,孙阁老站起来抱拳道:“皇上,太子君要求必须由太子和啸凌军负责布施也情有可原,就太子君目前的能力而言,他必然已经竭尽全力了,而他的要求不过是父亲翻案,老臣以为,太子君爱民如子,孝感动天,封大人能教出如此嫡子,必然也不会是逆谋叛国之人,应该为他翻案,洗刷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