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都灵(一)(第4/5页)

“……好的,谢谢。”

“那咱们就电影节见了。”

“嗯,电影节见。”

放下电话,谢兰生又焦虑了。

他娘的他哪有钱加意大利文?

本来以为25万就够了,谁知意料外的支出竟源源不断地出现。

对于胶片电影来说印制字幕十分复杂。后期人员要用手把字幕写在玻璃板上,一屏一张,而后印出黑底白字的反转片来,这样,后期人员便可以在用印片机翻正片时把底片和字幕重叠,让印片机一起翻转,最终得到有字幕的电影拷贝。听说现在有些公司正在尝试激光字幕,也就是把所需字幕直接打在底片上面,但还不成熟,且十分昂贵。

《生根》全片英文字幕基本上是莘野翻译的。作为哈佛的高材生他的英文最地道了,ABC LAB则只是负责后期手写字幕、添加字幕,然而即使这样也很贵,上万了。字幕、配光同时进行,也花费了两个星期。

如果再做一个多了意大利语的电影拷贝……那不仅要花拷贝的钱,还要花翻译的钱、字幕的钱,可能需要N万了。

乖乖啊。

谢兰生知道莘野并不会说意大利语。莘野会讲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但偏偏对意大利语一窍不通。

谢兰生并不想放弃,他手拿着橙色话筒,在电话旁坐了一夜,把知道的二十来家字幕公司都问了问。这里有些是王先进介绍的,有些是ABC LAB介绍的,有些是张富贵介绍的,有在中国的,有在澳洲的,有在意大利的,还有在美国、英国的。

其中最便宜的是一家位于英国的小公司,全套下来报价6000英镑,45000人民币。

谢兰生说这部影片已经入围都灵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了,对于对方也是宣传。字幕公司的sales representative思考片刻,最终报价4000英镑,差不多是36000人民币。

可36000仍然是太多了。谢兰生因用池中鹤剩的药水冲洗胶片,省了两万,还剩两万。也就是说,如果想加意大利语,他还足足缺一万六。

一月就算能赚2000块也要整整花8个月。

怎么什么都要钱呢!

要不然……不去了?谢兰生的大脑当中一个念头一闪而过:等着以后专门参加英国美国的电影节?

可这次又机会很好……毕竟都灵电影节是扶持青年的电影节,国际知名,祁勇认识的导演又能直接送片到委员会。更加重要的事情是《生根》已经入围主竞赛单元了,要知道,评价艺术非常主观,你说好他说烂十分正常,这次可以入围都灵并不说明太多问题,也许将来都会折戟。

全是赌。要么参加都灵电影节,赌能卖掉一些版权,要么不参加都灵电影节,赌能入围其他竞赛。

选哪头呢……

谢兰生是倾向于去。因为,如果再也不能入围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可是时间如此紧迫,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他只能向莘野借了,再做苦工尽早还上。谢兰生意识到,也许因为有莘野在,他从不曾完全绝望。内心深处其实知道他并不会山穷水尽。如果没有莘野,他就只能跪着求爸妈拿出来全部存款了,而他实在不想那样。

不过,当然,在计划前,谢兰生要问问莘野可不可以借一万六,这毕竟是一个大数。

莘野大概刚刚睡醒,电话里的声音慵懒:“可以。”

“我不知道哪时能还……”

莘野一哂:“那你就拿自己抵吧。”

“怎、怎么拿自己抵?做牛做马?”

“不用牛马。”

谢兰生问:“那当什么?”

莘野明显地顿了顿,道:“当什么……到时再说。”

“好哦。”谢兰生不觉得自己还不上这一万六千,顶多迟些,也看出莘野不在意了。

“还有,”挂电话前莘野又道,“把英国那字幕公司的电话号给我一个。也许可以便宜一些,用不上4000。”

“我问过了,”谢兰生挺认真地道,“这个已经有折扣了,本来要花5000英镑呢。”

“说。”莘野那边不耐烦了。

谢兰生想莘野毕竟在哈佛是学经济的,字幕公司真的可以再便宜点也说不定,于是道:“好,听好了,英国区号是44,后边是——”

莘野点头:“行,我知道了。”

挂断电话,谢兰生也没太指望字幕公司能再优惠,却没想到,仅仅隔了十来分钟,那个Sales Representative就来电话了! 还说可以打原价的对折!

那个Sales道:“这样,你们不要选择在美国的那家公司,我们可以给到2500英镑,但是你们要在都灵电影节上帮忙宣传。听说你们想把预算全都用于买广告位,那到时候请把我们公司名字一并写上。”

谢兰生在心里大喜,忙不迭地答应对方,又定好了交片时间,心想莘野真不愧是Harvard经济学院的毕业生,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