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第2/2页)

林一山回过神来,清了清嗓子:“你接着说。”

两人在来的路上,已经聊了个大概。

西装男和林一山年纪相仿,是南陵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经业内人士介绍,找林一山聊聊他的专利材料,准备用在正在研发的无人机上。

对面的人真的接着说了:“现在是研制批,如果能实现量产,需求量会非常稳定,你这材料的性能,我们此前也大致了解,力学性能和耐热性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林一山郑重起来,点了点头,说:“具体的技术参数,你可以问我,但是涉及试样和合同,还是要和所里相关部门接洽。”

“这个当然。但是前期试生产,我们还是希望您提供一些经验数据,必要的话,可能要请您往返南陵几次。”

“也没问题。零件的平面度和轮廓度有要求吗?”

“有复杂曲面,对轮廓度有要求。具体数值要看数模。”

……

技术层面没有大的分歧,工作上的合作算是谈成了。

近几年来,高端制造业在强度和减重方面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林一山的研究成果——碳纤维预浸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林一山的正职工作是D市某研究所的工程师。刚毕业那几年,他埋头搞研究,天天泡在试验室,光碳纤维粉末都不知道吸入多少。

所里的老师傅都很认可他:没有博士的架子,常年穿着工服,挽着袖子,跟工人一起泡在现场,为了一个实验数据,连续40多小时不睡觉,不离开现场……

几年后,他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拿了集团、国家的奖项若干,产品批量生产,用于单位的几个批产型号。

接下来,就真应那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里为了留住人才,每年发放特殊津贴给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他的专利产品又按所里的用量支付费用,同时,这种预浸料还供给业内其他企业。

近几年,林一山在单位不经常露面,但刚入职的员工也经常听到他的名字。研究所理工科人士聚集,居然在这个理智的群体里,也积攒了一众迷妹。

有粉丝就有传言,于是,他有几辆车,分别是什么牌子,他最近一次露面穿的什么,他喜欢吃什么,经常去哪家买生活用品……凡此种种,都成了大家八卦的内容。

原本是个励志的故事,完全被林一山的形象扭转了,长了一张男主角的脸,励志剧变成了偶像剧。

作者有话要说:误操作,应该19:00更的,大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