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十年(第2/2页)

他读完一遍报道,总感觉什么地方微妙不对。于是往上滑了滑,看着某一段出神。

昨天下午,他听周围学生聊天,似乎有人说起“百日冲刺”的由来原因。

是升学状况太差,十年都没出过一个状元,过去两年生源愈发糟糕了,好苗子都被其他学校捞走,于是年级开会,校长施压,最终弄出一个类似于“集中营”的政策,让学生们能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学习、提高成绩上。

但季寒川想着这些,又记起邵佑。

实话实说,哪怕“十年没出过状元”,一中也不算很差的学校。和九十八中相比,更是云泥之别。

所以以季寒川的角度看,邵佑在一中,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他原本是在一班,尖子班,一中的希望。

问题是,昨天晚上,季寒川查了邵佑父亲邵安远的资料。

这让他有些疑惑。一中是不差,可作为海城首富,邵安远的儿子,却在一中……

总有些“不合适”。

以邵家的财力,以邵佑原本在一中一班的成绩,他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学校。

而不是眼看着持续走低的一中。

所以此刻,季寒川动了动手指。

他昨天只查了九十八中的高考成绩。

这回,关键词变成“海城一中”。

最先出来的报道,就是去年高考喜报。

往下一拉,状元采访。

季寒川看着这一切,轻轻眯起眼睛。

这回关键字没有识别出错,去年的理科状元,是一名一中的女生。点进去看采访视频,镜头前,她落落大方,说起平日的学习娱乐。言语之间,都说一中教学气氛宽松,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条采访中,状元的班主任也出场。季寒川见到对方,觉得有点面熟,或许是昨天在走廊中有过擦肩而过。

班主任同样提起学校“氛围宽松”一事,温和地说,老师只在教学中起一个引导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己刻苦努力。比起传达知识,他们更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非常符合新式教育观。

但和昨天季寒川听到的消息格格不入。

采访最后,记者问一中的状元,平时是怎么安排时间。

状元说,自己是走读,只上两节晚自习。每天正常上课下课,会在晚自习期间完成作业。同时也在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高三,但在过去一年中,她仍然担任学校手工社团团长。记者问她觉不觉得这样耽误时间,状元就笑一笑,说怎么会耽误。又举例,说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是模联主席,高三还出去打过比赛,拿了奖项。高考成绩依然不俗。

季寒川看着电脑屏幕,想:显然,老校区那种环境、“百日冲刺”的学习压力,都没有降临在这些学生身上。

在“过去十年升学率”压力下,进行的一切决策,都是谎言。

真相是,高考舞弊案后,新上任的一中校长痛定思痛,在学校内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他亲力亲为,深入一线教学。在过去某年的文科状元采访视频中,季寒川还看到,那男生对校长进行了高度评价。

“校长给我们带过两个月历史课。也就是那两个月里,我下定决心要学文科。”

镜头前,男生温文自信,侃侃而谈,道:“之前总有‘文科无用论’,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是干巴巴的年代事件,而是一个个让我们反思的、营造更好未来的过往。我在欧老师的课上才学到这些……欧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棒,听他讲课,永远不会枯燥,就像是在听评书、听故事,故事听完了,知识点也记住了。听说,我们这一届选择文科的比例比往年大幅度提高,都是欧老师的功劳。”

季寒川看到那位“欧老师”的照片。

很巧,也是个熟人,一样在白天档案室中出现过。他是这任校长的上一任,在一中待了足足十年,让一中出了十二个状元。其中有四年,文理状元都出在一中。

季寒川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他潜入市图书馆。从市图书馆的过刊合订中,看到了更多关于舞弊案的细节。

他一手打手电,一手翻刊物。报纸走过很多个年头,纸质细薄,季寒川要很小心翻阅。他快速找到几条与一中有关的报道,看到的内容与白天大致相仿。只是又出了一些细节。

里面提到,记者进入某个小区,采访某位当事教师。

这只是含糊一笔。但哪怕季寒川不懂新闻学,也知道,此类写法有些不妥当。但眼下,这是一场“游戏”。

很多事,不能以常理判断。

季寒川把合订本放回原本位置,悄无声息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