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2/3页)

比如那个物理,化学,农物以及术数,那都是些啥?

讲课的人也不是什么大儒名士,都是普通的墨宗弟子。

据说这些人都是之前都参加过宁矩子亲自讲课的扫盲班,这次是挑了各科成绩最出色的几人做先生,专门来带后面的学员。

至于宁矩子,矩子最近在忙着造水坝,顺带着做点小手工,研究一下玻璃的烧法。

搞科学实验,试管、烧杯、三角瓶这些必不可少,宁锯子受够了只能用陶瓷瓶凑活的日子,不能观察液体状态,也无法确定反应程度,一切全靠脑补。

这种不精确,对于一位醉心于做手工的科研小能手来说,简直就是不能容忍的瑕疵。前段时间给扫盲班讲光学,他想解释凸凹透镜的原理,结果贫穷的墨宗拿不出天然水晶制成的透镜,场面一度尴尬。

后来宁锯子痛定思痛,觉得玻璃这玩意虽然和小冰河期关系不大,但辅助功能还是有的,该烧还是得烧。

比如农物课上讲植物,显微镜就不用想了,但放大镜用来观察作物是基本。不然光用嘴巴讲,学生们只能考脑补知识点,学习不但没有效率,还会消磨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性。

还有做温室的透光,行船的望远,近视的矫正镜,这些都需要玻璃。

于是宁锯子又回归小伙房,带着他的助手柳铁和刘通,三人憋在一起造玻璃。

有了系统给的牛背山物矿图,原材料倒是一点都不缺,长石和石英砂轻松入手,纯碱和石灰石都是墨宗常备的材料,用石磨研磨之后混合在一起,由柳铁一并送到火窑煅烧。

当然,造光学玻璃最好先造个坩埚。坩埚的用处很广,不但是实验室中必要的科研工具,还能试制更先进的坩埚炼钢法,这一点宁非必须不能错过。

有了冶铁的经验,柳铁很快将矿料煅烧完毕。刘通在宁锯子的指导下制作了一套光学玻璃模具,包括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平面镜的制作相对简单,于是被宁锯子选为第一炉实验的目标。

在矩子的指挥下,柳铁用铁铲将坩埚从火窑中铲出,刘通钳着坩埚将亮白色的半流动体倒入模具,在空气中拉出长长的银丝。

宁非眼疾手快,上前一步将银丝剪断,招呼着刘通将坩埚再塞回火窑,自己和柳铁一起压制平面玻璃。

工具很简单,就是一块带底带盖的铁框。

把液态玻璃放入铁框后,直接将上盖下压,并扣死卡扣,失去炉温的玻璃很快冷却成型,几分钟后就成了一块热乎乎的玻璃板。

“啊!透亮的啊!像水一样……”

刘通惊讶地说道。

他有点想不通,明明之前扔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石头,咋烧出来就变成透明的了呢?

柳铁却没说话。

他之前跟着矩子煅烧过横刀,冶炼过铁水,对这些神奇的造化已经见怪不怪了。

就像他们之前炼钢一样,将生铁水浇在熟铁上反复锻打,最后出来的却是比两种铁都要坚韧的钢。前些日子矩子在扫盲班上讲过化物之学,多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又等了一会儿,玻璃板彻底冷却成型。宁非取下铁框看了一会儿,感觉表面虽然有点粗糙,但是玻璃的质地还算是匀净透明。和现代大工业的产品没办法比,但用作窗玻璃已经足够。

不过要是做透镜,质地还要更细腻一些。

更优质的石英砂,稀土,严格控制有色金属含量,熔炼过程要不停搅拌,让玻璃液达到高度均匀,并且严格适用退火程序,消减玻璃的内应力,增加玻璃的清透度。

这个过程,还需要宁锯子和两个助手细细研究。

虽然对第一块平面玻璃不甚满意,但日常使用还是足够的。宁锯子先拿自家开刀,直接拆了原本的木板窗,带着柳铁和刘通二人试着安装新造出来的木框玻璃窗。

当第一块玻璃上框的时候,饶是“见多识广”的墨宗弟子们,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这这……这莫不是水晶造的?!

一块、两块、三块……矩子哪挖出来这么多大块通透的水晶!

一大早,宁锯子家门外就围了黑压压一群人,对着玻璃窗指指点点。

有织布坊新招的女工,有来上学的学童,十二郎和两个堂弟也混在人群中,看到这清澈明净的窗子,嘴巴张的都要合不拢了!

原因无他,这窗子实在是太名贵,据说在京城的皇帝也没住过水晶窗的房子,墨宗这是发达了啊!

“哥……哥……那就是你总念叨的小非哥吗?”

十三弟扯了扯十二郎的袍袖。

“他……他……他也他有钱了吧!”

“可不。”

十四咽了口口水。

“我以为大哥是最有钱的人,但他也没有钱到用水晶造窗子……哥你以前不是说墨宗是穷得吃不起饭的地方,我看咱们这两天吃的挺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