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潘都:如此优异的培育方式(第2/4页)

这个大型培养皿的四周,有四个类似于鲨鱼卵流通空气的“鞘”。

每个“鞘”都相当于一根透明中空的“管”,直径超过一米,可以用来为胚胎输送,营养液、氧气等。

帝极非常详细的为潘都和仑解释了,这个大型培养皿是如何孕育胚胎的,并告诉他们从“鞘”将“精液”注入。

潘都不住的在心里感叹着,难怪人类伟大的工程都要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自然的一切就是“天工”,是高科技的基石,是人类探索的终极奥秘。

比如这个“鞘”,是单向通道,氧气、营养液等可以进入其中,但里面的却不会流出来。

通过鞘注入,可以保证“绝对无菌”的培育环境,全封闭,只有鞘联通,而鞘具有自净功能,这就非常高科技。

这个纯天然的培养皿,外形看上去和水母很像,只是没有水母的无数触手,只有巨大的伞盖。

潘都疑惑地问:“你们怎么造出这么大的培养皿?”

帝极:“我和帝斯召集了这片海域所有的北极霞水母,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停的分化出水螅体制造。”

水母之所以可以永生,就是因为他们可以不断的复制自己,以达到永生,水螅体是水母的一种形态。

潘都知道,水螅体是由水母分化出来的,无数水螅体可以结合成任意形状,比如珊瑚状,树枝状等等。

这个巨大的培养皿就是无数水螅体融合形成的,这些水螅体没有生命,却是最好的天然培养皿。

潘都非常感动,他知道,伞盖直径十米以上的水母需要几万年才能形成。

这个虽然不是水母,但要用水螅体造出这么大的培养皿,只有召集所有的北极霞水母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仑和潘都将这一恩情牢牢的记在心里,如此大恩,口头感谢没有实际的意义,正所谓,大恩不言谢。

帝极强调:“你们必须得灌满这个培养皿,才能培育出最强大的幼崽。”

仑和潘都当然是保证,一定不会偷懒,按照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蓝鲸和虎鲸的量非常大,灌满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难。

潘都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巨大的培养皿,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三个“鞘”相通。

上层为营养液,不过只有大约一米左右的深度,下面为幼崽的培育层,大约有两米深。

鞘当然还是单向流通的,为下层的幼崽提供营养和氧气等。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灌满下面2米深,10米宽的部分,虽然少了一米,但也算是比较大的工程量。

蓝鲸一次的“体量”为400加仑左右,约等于70公斤,虎鲸大约为30公斤。

这就是鲸类的神奇之处,他们每次的量都特别大。

虎鲸虽然比蓝鲸的体型小了很多,但每次的量却也没有特别大的差距,鲸类每次“卸载”普遍都很多。

因为在大海之中,庞大无比的鲸激烈运动,引起极大的海浪,很容易被冲走,每次只有大约10的部分能进入体内。

为了种族的繁衍昌盛,鲸类逐渐进化出极大的体量,即便被冲走大部分,还是可以剩下很多,足够孕育幼崽。

无论是哪一种动物,从孕育期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只有最优秀的“精子”才能形成幼崽,以保证幼崽出生后更容易活下来。

帝极要求,仑和潘都将这个巨大的培养皿灌满,是同样的道理,竞争越激烈,出生的幼崽越优秀。

这和人类幼崽的孕育一样,只有胜过亿万个同类,最终才有资格形成胚胎。

可以这样说,每个人类当初在母体内都是打败了“千军万马”才有资格出生的,每个人都是强大的胜利者。

帝极为潘都和仑提供的这种方式,孕育幼崽,比其他的蓝鲸和虎鲸正常生的崽子,要优秀的多,因为竞争更激烈。

很多年前,帝极帮助的那只抹香鲸只是普通族群的首领,而帝极帮他培育的幼崽长大后却成为全海洋的抹香鲸之王。

这种方式培育幼崽的优异性可见一斑。

普通的抹香鲸首领,几乎不可能生出全海洋的抹香鲸之王,在野蛮原始的海洋世界,优秀的基因太重要。

潘都可以成为未来的海皇虎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父母本来就是海皇,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那只抹香鲸首领只是普通的族群首领,是这种培育方式,让他得到了比他自己厉害的多的亲生幼崽。

潘都和仑预计,他们至少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灌满这个培养皿。

于是他们得先回去,安排族群的一应事宜。

进入海洋沙漠后,他们不会中途出来,仑出来觅食也会很快回去,在此期间必须安排蓝鲸为潘都送猎物。

帝极之所以要潘都和仑去海洋沙漠,是因为水螅体做的“培养皿”类似于水母的伞盖,和水母一样比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