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里应外合(第2/4页)

惠姑姑匆忙走了回去,看到两个丫头正站在房檐底下,惊慌地看着那排水碗。

“再嚷嚷,吵醒了太后,叫人过来掌你的嘴。”

惠姑姑压低声音,满脸不悦地说道。

“惠姑姑,我一早放在这里晒着的水碗不见了。刚才我给院子洒水的时候还见着了呢。”

小宫女急的都要哭出来了。

“怎么会,我们宁清宫多少年了都没丢过东西。不会是你没放在这里,放在后头……”

刹那间,惠姑姑的脸色也成了青白色。

她的水碗,刚才还见着的,已经结了一层水皮子的碗……不过转个身的功夫,也不见了。

宁清宫出贼了!

“陛下,这绝对是贡品,而且是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

文华殿内,一个年逾六旬的老太监捧着手中的斗彩牡丹花碗,翻了翻碗底,又敲了敲碗身,肯定地说道。

这位就是如今在内府伺候张公公,原是在景德镇御器厂负责督造的太监,何郎中的老搭档。

这张太监原籍在北直隶,年老之后,不免起了思乡之情。于是上书请求回京,宫里去年将他从景德镇调了回来,目下在内府侍奉。

今天中午过后,这位张太监正在与尚宫局的陈公公商议一个月后的八月十五,宫里要准备什么样的器物用来祭月。

主要是昭德宫,尤其是两宫皇太后那边,最好能准备两套完全一模一样的贡品来,免得到时候哪位心里觉得不痛快。

结果还没商议出点眉目,这边昭德宫里伺候的覃昌公公就亲自过来,将他们两人都带到了文华殿。

像他这样身份的内侍,平日里根本不会被皇帝陛下召见。忽蒙召见,让张公公受宠若惊。

张公公刚诚惶诚恐地跪下,就被覃昌公公往手里塞了几个杯盏茶碗和茶壶,让他看看是哪里烧制出来的。

一个斗彩牡丹纹杯,一个红色釉下彩龙纹壶。

张公公看着跪在他身边的尚宫局宫正陈太监,心道怕是出了大事了。

果然,这两个器具都是御器厂出的,其中那个釉下彩龙纹壶还是他熟悉的工匠小袁的手笔——这孩子喜欢在烧制瓷壶的时候,在壶口处落下一个花押,被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斗彩牡丹纹杯不说,似乎是入宫的时候造册出了问题,尚宫局里找不到这套瓷器的记录。

关键是那只红色釉下彩龙纹瓷壶,据说这套瓷器,连瓷壶带瓷杯一共八件,是陛下去年为了庆贺皇长子出生,特意命人烧制的,全天下应该只有一套才对。

但是刚才怀恩公公却拿来两个一模一样的龙纹壶让他来辨认。

要说“一模一样”也不对,这两个壶虽然都是出自小袁的手笔,但是一个光彩四溢,釉色流转的那叫一个漂亮精彩。连带上头红色的小龙都显得神气活现,仿佛下一刻要从壶身上飞出来似得。

另外一个则表现的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呆板,带着几丝匠气。

让张太监感到惶恐的是,这两个宛若孪生的瓷壶,其中那个更出彩的,下面的款识居然被人磨掉了。

这后面意味着什么,他这个几乎在御窑厂里干了一辈子的督造太监实在是太明白了——这个壶很有可能流落到宫外了。

为了防止被人认出这是御用之物,所以特地抹去了标志。

款识可以磨去,却无法否认这确实是皇家专属之物。

毕竟五爪金龙的图案只有皇帝和太子才能使用,哪怕是亲王也只能使用四爪的蟒纹而已。

至于普通民间的民窑,在使用龙纹的时候,则压根不会露出龙爪。而是以水纹或者云纹掩盖掉大部分龙爪的存在,只留下一鳞半爪,以用来避讳皇家威严。

“张公公,你来说说,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朱见深面色不虞,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一股寒气。

昨晚上,那个被他派去保护小郎舅的家伙从江西匆匆回了宫,同行的还有北镇抚司小旗高会。

在看到高会带来的,邱巡按递上的奏折后,朱见深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皇家御器厂居然被人惦记上了,惦记它的人,居然还可能是自己的“亲人”。

大明的皇亲国戚啊……居然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么?

“陛下,御器厂在烧制贡瓷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不会只烧制一批。而是多次烧制,最后只将最好的那一套进贡进宫。剩下的,则会就地砸碎掩埋,以防止御用之物流入民间。”

张公公说道。

“那这两套如何解释?”

朱见深冷着脸问道,“这个龙纹壶,甚至比进贡的那套更加惊艳。”

“这一套……应该是‘窑变’之物。不将它作为贡品上缴,是奴才和本任的督陶官何郎中定下的规矩。”

接着,张公公将为何不上供“窑变”瓷器的原因,以及三年前他与何郎中的约定,原原本本地对着皇帝叙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