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会当盛事隆(第2/4页)

高跷一行,在海津民间极为流行,最盛者莫过于武跷,不唱不舞,无乐器伴奏,只看杂耍动作。跷高四尺至六尺不等,演者需在跷上做出金鸡独立、怀中抱月、平沙落雁、鹞子翻身、铁板桥等等套路。谁能踩着跷做出繁难复杂的动作,谁就当得行家里手。

码头上扛活的苦力成百上千,自然不止这两家皇会。与“广源商行”不相上下的“鑫隆商行”,底下也有一家大型高跷会。其中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高手,最擅顶灯绝技。即踩在六尺高跷上,头顶灯碗,碗中点燃一支蜡烛。演者顶着灯碗做出摸爬滚打、蹲坐起立各种动作,不但灯碗不能落下,还不能洒出一滴蜡油。这门绝技可说称霸津城,无人能及。王贵和花了许多心思,欲将此二人拉拢到广源商行高跷会来,最终也没能成功。

眼看距离三月二十三不过十余日,高跷会中能担大任的高手尚无着落。王贵和四处托人,打探牵线,始终找不着合适的。最后没招了,拉上颜幼卿等,直接跑到把式们卖艺的小梨园外鼓楼前边空地,挨个筛检过去。

接连跑了好几日,几人一日比一日沮丧,差不多准备放弃时,忽然听说出现了一个玩水火流星的厉害角色,不是本地人,刚打南边越州一带过来,专为闯海津码头。要说这水火流星,端的是门绝技,一个大铁环上系若干绳索,每根绳索末端拴个小铜碗,铜碗里通常白日盛水,夜间盛油。白日耍水碗,夜间耍火球。演者手持铁环舞动,铜碗尽数飞起,不论是水是油,必得一滴不漏,还得一边舞动,一边做出各种动作。

虽然与高跷无关,可这玩意儿一听就是个能大搞噱头的好节目。王贵和急匆匆赶到地头,看过一场,当即将人好言好语请到店里,许以重金,将之纳入门下。照王掌柜的想法,这水火二流星完全可以白日轮换演出,放在演武会与高跷会之间,作为巡城时的别样新奇节目展示出来。等到午后娱神斗会,高跷上边输一筹,也是没办法的事。

至此,皇会上场表演人员与节目算是尘埃落定,只等努力排练,到日子卖力出演。

颜幼卿做了大账房临时助手,里里外外跑前跑后,随着时日临近,越来越忙碌。他参与的是物资筹备,那大账房见他于武行兵器上头十分熟稔,便专派了他与两个会首联络,落实武行表演道具用品。其实多数玩武行的,都有自己惯用的行头,不过是新置衣服鞋帽、旌旗彩带之类,要一样样发放下去。合适不合适,替换调配,也是个细致活儿。颜幼卿小心谨慎,言语不多,腿脚勤快,其他人尽有忙中出错的,只有交给他的活儿,谁都觉着放心。

这天他将急赶出来的新衣裳送去给表演水火流星的崔师傅,等对方换上之后,道:“劳烦崔师傅舞几个招数。毕竟衣裳合不合身,还要动起来才知道。”

崔师傅抬了抬胳膊,又踢了踢腿,拎起搁在架子上的流星碗,笑道:“是这个道理。”说罢便舞了起来。舞到兴头上,将一套招数从头到尾演完,感觉衣裳并无束缚手脚之处,又向颜幼卿道谢。

颜幼卿一直看得非常用心,这时试着道:“我看崔师傅您手上功夫厉害,脚下也稳当得很。腾挪进退,与演武行五虎棍的师傅们相比,丝毫不差。”

崔师傅指着手里的铁环铜碗,不无骄傲道:“凡属杂耍技艺,下盘稳当,手上也跟着稳当。何况我这套行头几十斤重,脚底下不稳,可不就飞出去了么?自来练这门水火流星的,为了熟练把控行头,都得专门练下盘功夫。不瞒你小兄弟,我从前可是跟着师傅上过几年梅花桩的。”

“原来崔师傅练过梅花桩。”颜幼卿点点头,“不知崔师傅有没有试过,踩高跷演出这水火流星?”

崔师傅一愣,随即道:“这可没试过。不过要说起来,好像也不是不行。踩高跷不是难事,只是水火流星动作上边,势必不能像平地演出那般变化多端。还有就是,这套行头也重了些,在高处不似平地上好掌控。”

颜幼卿道:“若是崔师傅觉着可行,也许可以跟掌柜提一提。掌柜的这些日子一直发愁,高跷会没个能出彩的新节目。”

崔师傅本为闯名声而来,自然知道皇会上表现越好,之后的收获越大。闻言面露喜色:“多谢颜小哥,我这就去与掌柜的商量商量。”

王贵和听了崔师傅想要尝试将水火流星与高跷合二为一的主意,大喜过望。立时找来高跷会的会首,商讨如何操作。崔师傅吃水不忘挖井人,特地提了提颜小哥。王掌柜十分高兴,将颜幼卿也叫到一起说话。

高跷会会首头脑相当灵活,当即寻来一副合适的木跷,提点一番脚下诀窍。又提议从替换绳索下手,减轻道具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