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2/2页)

樊成云看了看郑家兄长最后的信件,视线落在邮戳时间,“这恐怕也是他们家发出的最后询问。”

七十六年时间,战争动荡,足够两个大家族分崩离析、销声匿迹。

樊成云也无比理解,为什么郑婉清失去了国内的联络,更加坚定的留了下来。

因为,楚书铭不在中国,他就在这里。

照片中年轻优雅的旗袍女人,独自一人抚养女儿。

她学习德语,外出打工,偶尔教授中文、音乐的空隙,在奥地利写下了厚厚一摞汉乐府琵琶曲拾遗。

楚慕理得整整齐齐的《木兰辞》《芳树曲》《乌生》,比遗音雅社最初的研究资料,多了几分郑婉清后期的思考。

她清秀笔迹写道“木兰灼灼,忠孝两全”,为《木兰辞》新录了一段琵琶谱。

又于《芳树曲》的二十谱字旁,留下感慨:“芳树日月,勿愁勿妒勿怅矣。”

唯独那一首《乌生》,字字谱谱,反复订正。

黑红蓝三色钢笔圈改的痕迹,占满了手稿的空隙,偏偏在“乌死魂魄飞扬上天”的诗句旁,干净笃定落下了一句——

“死生无常,但求魂魄归兮,与我话情长。”

钟应手中的拾遗稿,没有半句提到楚书铭,他却能够感受到这句话深藏的悲伤怅惘。

恐怕年岁渐长的郑婉清,已然知道楚书铭不在人世。

他若是活着,也该回来了。

深深的悲伤,弥漫在安静昏暗的机舱。

钟应头顶的温暖明黄的灯,照亮了一箱关于郑婉清和楚书铭的回忆。

他翻完了手稿最后一页,在箱底见到了一张清晰的彩色合影。

那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眼熟的公寓前坐着一位神色慈祥的老太太。

她头发花白,容颜憔悴,笑出一脸皱纹,怀抱着小小的婴孩。

站在她身边的,不再是恩爱的丈夫楚书铭,而是身姿挺拔的楚芝雅和一位笑容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这也许是楚家人最后的完整合影,被漫不经心的楚慕小心翼翼的放进了箱子。

像是在虔诚的完成,外婆最后的遗愿。

不再年轻的郑婉清,留在照片上的字迹一如从前——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