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3页)

“嗯。”钟应不愿多谈筑琴的演奏者,走到琴馆旁边,转动了收纳的摇杆。

厉劲秋又问:“那编钟的演奏者呢?他为什么不拍照?”

收纳轨道哐当哐当的响,钟应解释道:“遗音雅社首演的时候,是二胡演奏家冯元庆先生敲响的编钟。后来,偶尔需要二胡和编钟同时奏响,就会请一位于经业先生帮忙敲编钟,他是清泠湖戏班的鼓师。”

伴随着钟应的话音,一排藏在立柜中的编钟缓缓展现出来。

它们大约只有黑白照片上青铜编钟一半的大小,数量也不够多,仅仅二十二件套,列为上中下三层。

即使只是仿制品,也保持着青铜乐器应有的肃穆庄严。

钟应取下钟槌,轻轻敲了几个音,清脆明亮,和刚才《景星》的旋律一模一样。

“录音的时候,这套编钟是音乐学院的柏老师演奏的。他是冯元庆先生的徒孙,所以他敲的编钟,是冯先生亲自指点过的,最有遗音雅社的古韵。”

然而,旋律空有古韵,这套编钟仍不可能发出当年的声音。

钟应将钟槌递给厉劲秋,说道:“你可以试试看,它可比一般的打击乐器厉害多了。”

林望归的多才多艺,超乎厉劲秋想象。

这么大一套青铜乐器,都出自斫琴师的手笔,他不得不为之叹服。

钟槌不知道是青铜还是铁,他拿着有些沉,轻轻敲在编钟上,立刻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

音色优美,随便一敲都自成音阶,又会因为他的力气大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域。

他还没能摸索出这套神奇乐器的演奏方式,就听到门外熟悉的呼唤。

“小应?小应?”

“师父。”钟应转身往琴馆外走。

厉劲秋放下钟槌,也不好继续演奏,追着他走出去。

门外的樊成云声音疲惫又痛苦,脸色也不太好。

“换身衣服跟我去音乐学院。”

“出什么事了?”钟应低声问道。

樊成云视线扫过厉劲秋,连和这位作曲家寒暄的心思都没有了。

他长长叹息,久久无法平复心情。

“柏辉声去世了。”

音乐学院柏辉声,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更是遗音雅社二胡大师冯元庆的关门徒孙,深得大师真传。

他深居简出,即使名声斐然,仍是住在音乐学院的教师宿舍,和夫人方兰过着节俭的授课生活。

“柏老师教过我二胡。”

钟应走进音乐学院,低声给厉劲秋介绍这位刚刚去世的伟大演奏者。

“他常年在音乐学院开班授课,只要愿意听、愿意学,无论有没有天赋,他都喜欢教。因为他说……”

钟应的声音悲痛低沉,“音乐能给人带来幸福,每一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力。”

能就读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代表每一个都能成为优秀的演奏家。

他们或许出于爱好,或许出于家族传统,或许出于卓然天赋来到这里,对柏辉声来说,只要上他的课,就算是他的徒弟。

厉劲秋不可能听说一位音乐家去世,就选择告辞。

此时,他走在音乐学院通往教师宿舍的路上,陪钟应和樊成云去道别。

身边还有学生们焦急痛苦的声音,伴随着他们急匆匆的脚步。

“不是说柏老师病情好些了吗?”

“我上学期还听了他的二胡课。”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他们刚到教师宿舍区,就见到了无数学生的身影。

音乐学院的院长脸色沉重的走了过来,径直抓住了樊成云的手臂。

“你等一等,我有话跟你说。”他叹息着拦住了樊成云,视线扫过钟应和旁边的厉劲秋,也没有问候的心情,只剩下沉重。

“小应,你和学生先进去吧,先去给辉声道别。”

厉劲秋被当成了学生,也不出声。

他和钟应默默的看着樊成云和院长走到一边商谈,继续往学生们涌去的地方走去。

柏辉声的教师宿舍楼下,已经摆放了无数花圈和花束。

急忙赶来的学生们,捂脸痛哭和低声哀悼的不计其数,钟应穿过狭窄的楼道,都能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悲伤。

老旧斑驳的楼道,站满了捧着花束的学生。

他踏进三楼那间两室一厅的狭窄宿舍,就见到了脸色苍白的方兰,安慰着学生。

“柏老师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拜一拜就去上课吧,不必来守灵,明天他就走了。”

方兰的声音一如既往温柔,沧桑的脸颊甚至能挤出笑意,劝着这群迟迟不肯离开的孩子。

钟应远远站在门边,显得手足无措。

他不习惯参加葬礼,可能永远不会习惯。

那些隐藏在年幼记忆里的痛苦、悲伤,在见到柏辉声黑白遗像的瞬间,翻涌上头,震得他不敢靠近。

更不敢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