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3/4页)

胤俄摸摸脑袋来到后面坐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胤祈敲敲他的脑袋,有气无力的说道,“十一,我们被嫌弃了。”

“我们?”胤俄愣了一下,“九哥被嫌弃了?”

“算了,你还是别说话了。”胤祈又给了他一个脑瓜崩,然后可怜巴巴的看向亲亲二哥,“下个月去多伦诺尔,我是去当吉祥物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胤祈能干着呢。”太子故作诧异的说道,附到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刚还闷闷不乐的少年人眼睛越来越亮,要不是记得自己还在书房,这会儿已经蹦起来转圈了。

二哥不愧是二哥,流批!

太子殿下笑吟吟的让宝贝弟弟保持淡定,享受着旁边兄弟们好奇好奇再好奇的目光,没有任何要和他们解释的意思。

就要他们抓心挠肝的去猜才好玩,反正他们也猜不着。

其他兄弟们:……

就很欠揍。

太子明显在故意吊着他们,胤祈傻乎乎的好套话,但是现在不是套话的时机,四爷哼了一声,想着能让胤祈那么高兴肯定不是正经事情,回头一定得问出来他们刚才到底说了什么。

至于现在,老老实实听他们家汗阿玛说话就是。

康熙要在多伦诺尔接见科尔沁和喀尔喀的汗王,到时候要干的事情很多,能让胤禟插手的不是朝政,而是生意上的事情。

不过这生意不是单纯的生意,草原上的蒙古人太不会做生意,连上贡这种事情都交给草原上的商人代劳,生意早就和朝政分不开,山西商人能从这里面赚钱,不如他先派人去解决,省的蒙古那边觉得他们的贡品很多,结果到京城一看其实并没有多少。

中间商这东西,真的不能和他们讲良心。

康熙近些年对商贾之事愈发上心,见识到商人的敛财能力后更是不敢让商人为所欲为,民间的富商巨贾动不动就身家几百万数千万,他的国库一年才收多少银子的税,太刺激人了。

皇帝陛下对中间商赚差价这种事情非常不满,于是他做了个决定,直接取代中间商,让中间商没有差价可赚,他派人去蒙古处理进贡之事至少能知道蒙古那边到底出了多少东西,如果什么事情都交给那些商人,蒙古各部被坑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不要觉得他危言耸听,蒙古人是真的发现不了里头的猫腻。

有人在俄罗斯经商他不管,草原上的商道也可以继续通畅,甚至可以由朝廷出钱修路修驿站,让胤禟手底下的人和他们竞争,不会一下子断了他们的财路,但是贡品的事情必须谢绝商贾插手。

胤禟在这种事情上反应极快,康熙没说完他就猜到后面要说什么,能光明正大的插手北方的生意他求之不得,汗阿玛给了准话,意味着他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事,“汗阿玛,如果儿子和山西商人起冲突,您肯定是向着儿子,对吧?”

商人抱团,他要过去抢生意,少不得要狐假虎威一番。

潮商、徽商、晋商,这是经营了数百年的三大商帮,潮商集中在沿海一带,沿海那边有五叔在轮不到他插手,徽商和晋商财力雄厚,不过徽商有钱之后倾向于培养家中子弟科举做官,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也不能下手太狠,三个排除掉两个,剩下那个就是他要对付的倒霉蛋。

晋商被盯上也不无辜,朝廷缺银,百姓交易大多用铜,每年花出去的银子大部分都被山西商人屯起来,只挣不花谁受得了,再让他们屯下去,开采出来的银子还不够他们屯的。

山西和草原接壤,和草原上做生意的先天条件就比别人好,蒙古的汗王台吉们大撒手把和钱财有关的事情都交给他们打理,这能是随便打理的事儿吗,要是朝廷不管,他们啥时候穷的吃不上饭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都是大清的子民,朝廷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吃不上饭。

汗阿玛接下来肯定要在准噶尔汗国设将军府,还有西藏青海西南一带,都得朝廷派人正儿八经的管理,文官武官都得花钱来养,尤其是军队,简直是无底洞。

不管不行,必须得管。

爱新觉罗家经商的脑子大概全长胤禟身上了,康熙实在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将事情看那么清楚,其他几个小子听的昏昏欲睡全都没明白他在说什么,可见是什么都没听懂。

别人和他儿子起冲突,他这个当阿玛的自然是向着儿子,就算到时候理亏……阿玛护着儿子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皇帝陛下有时候很不讲理,就算不说出来,那也是不讲理,既然儿子那么能干,那他之前没准备说的话也可以放心安排了,“你五叔那边用了内务府的名头,你接下来从旗下挑些能干的人随你办事,就正蓝旗吧,有不明白的事情去找你八哥,胤禩对旗下人比你了解,省的被人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