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第三百八十九顶异国他乡的环保帽(第2/3页)

提及父亲,弗朗索瓦·维克多满是灰土的脸上有一抹自豪。

阿蒂尔·兰波羡慕地说道:“我的妈妈是一个乡下的妇女,在夏天总是爱给睡不着的孩子捉虱子,她对我管的很严厉,不知道我跑出去参加巴黎公社,她只以为自己叛逆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我不用告诉她情况,她等不到我,会一直觉得我活在哪个地方。”

弗朗索瓦·维克多说道:“那你的遗嘱……”

阿蒂尔·兰波说道:“我不想妈妈伤心,但是可以让父亲伤心。”他的脸上有一抹不忿和内疚,“把我的信给他吧,让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为我做最后一次的决定,是否把死亡的消息告诉妈妈。”

弗朗索瓦·维克多说道:“你的父亲居住在哪里?”

阿蒂尔·兰波的眼中有水波,吸了吸鼻子,巴黎公社的食物耗尽了,他饿着肚子,口水泛酸,许多天没有刷牙,都不好意思说话露出牙齿了。他可怜地说道:“我不知道他具体的住址,他是一名军人,在我六岁的时候就走了,也许你得帮我问一问。”

说着话,他写下了自己老家的住址。

对父亲的希望,于战争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浓烈,他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缺乏父亲的童年,无法忘记自己在狭窄的世界描绘梦想。

“他会为我自豪的,如果没有,他就滚蛋吧!”

此刻,阿蒂尔·兰波问心无愧。

要疯狂就彻底疯狂!战争时期容不下优柔寡断的人!

五月二十七日,报纸发表后,比利时政府驱逐了维克多·雨果。

五月二十八日,巴黎公社失败。

五月三十日,五十人闯入维克多·雨果在报纸上刊登的房子,扑了一个空,里面没有雨果和家眷。

维克多·雨果带着相伴多年的情人乘船离开了比利时。

船上,维克多·雨果写了感谢信给提醒自己的人,地址是老地方,寄到了英国都柏林的邮局里。维克多·雨果最宠爱的朱丽叶·德鲁埃走到他的身边,不敢打扰他,等到写完了信后询问道:“是哪位老朋友值得你如此放在心上,离开的时候也要写一封信?”

维克多·雨果反问:“你为何不猜是写给儿子的信?”

二十六岁与他在一起的朱丽叶·德鲁埃微笑,依稀可见年轻时候身为女演员的魅力,“我可是给你写了三十九年的书信。”她很肯定地说道,“什么样的表情,写什么样的信,我比许多人都深有体会。”

维克多·雨果揉了揉肩膀,感慨道:“是写给一个读者的信。”

朱丽叶·德鲁埃好奇:“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维克多·雨果说道:“他告诉了我女儿的下落,也提醒了我离开比利时,我十分感谢他,虽然我有一点不自在,就好像有人用一双眼睛安静地看着我,但是我意外的没有排斥。”

朱丽叶·德鲁埃点了点头:“是应该感激他。”

她做主,在信封里放入了法郎,老妇人狡黠一笑。

“口说无凭,您得给点钱。”

这份“沉重”的信寄往了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而维克多·雨果带亲眷去了靠近法国海岸的泽西岛,在那边重振旧业,时刻不忘记为祖国发出声明,支援那些巴黎公社的逃亡者。

口哨声在窗户外出现,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曲调,似乎在无声地呼唤着人来窗口眺望。彼时,麻生秋也正在细看报纸上的租房信息,打算与奥斯卡·王尔德租一套大点的公寓,最少两室一厅一书房。

他把自己沉浸在赚钱和省钱的工作之中,忘记外界的烦恼。

为了减少王尔德做噩梦的次数,他把脖子上的伤口用白色的纱布缠上了,这个时代尚未发明太宰治爱用的绷带。

麻生秋也把口哨声当作了背景音。

直到——

“先生!我上学了!我要告诉您——我重新上学了!”

“我就读都柏林的美以美学院!”

少年在外面不顾他人的诧异,沿着街道大声喊着,目光死死地盯着每一扇窗户,想要看到自己的恩人打开窗户。

可惜,居住在这里的人里,只有一个胖夫人打开窗户说道。

“孩子,请不要大呼小叫。”

“对不起!”

少年急忙道歉,脸皮薄,红着脸解释道:“我在向帮助过我的好人感谢,他不愿意见我,我必须说完这些在走,请给我一点时间。”

胖夫人理解地笑道:“好,给你一分钟的时间。”

少年珍惜着打扰他人的一分钟。

他来回地跑动,喊话。

“我今年十四岁,我叫乔治——伯纳德——萧——!”

“谢——谢——你——!”

充满穿透力的感谢钻入麻生秋也的耳朵,令他稍稍分散了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