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第3/4页)

一个玉石熨斗不算什么,但她有别人没有才是最要紧的。

这位夫人回到府中,同苏州刺史闲聊般说起此事,顺便感慨一句:“近来平川城的花样可真多,指不定哪天就超过长安了!”

苏州刺史神色一顿,手中的密信重新铺展开来。那是扬州刺史问他,要不要效仿夏州、云州,向平川城投诚。

苏州刺史本想断然拒绝,听了夫人的话,不由地犹豫起来……

***

“山水衣”带来的意外收获,楚溪客还不知道,此时,他正一脸紧张地盯着云竹和云崖算账。

照例是云崖用珠算,云竹用心算,两个人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钟离东曦用从楚溪客这里学到的加减乘除公式跟着算,同时做裁判。

其实,云竹早早地就有了答案,但是为了照顾云崖的面子,赶在他将将算出来的时候才开口公布。

包括钟离东曦在内的三个人得出的结果一致。

“盈利两万贯?!单单一个季度就能盈利两万贯吗?”楚溪客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表情来展现此刻的欣喜了。

钟离东曦笑笑,严谨地说:“这是理想状态,并不包括大批量退货、额外赠品、分店统一搞活动,或者物流团队发生意外,需要理赔的情况。”

“呸呸呸,童言无忌,大风刮去。”

楚溪客很是迷信地双手合十,拜了拜。他宁可少赚一些钱,也不希望旗下的员工出什么意外。

众人纷纷笑起来。

终于,他们的小郎君恢复了欢脱灵动的模样。前段时间那个工作狂模式的楚溪客让全家人都心疼坏了。

姜纾摸摸楚溪客的头:“既然是好消息,明日便庆祝一下吧!”

楚溪客像只小猫崽似的蹭了蹭他的掌心,笑嘻嘻地说:“我确实应该歇歇了,阿爹也是。不过,明日再加一个小班吧,开完大朝会再休息!”

***

第二天,大朝会。

平川王城的朝堂不像长安城的太极殿那么气派,也没那么多规矩。

楚溪客坐在主位,左右两边分别是姜纾和钟离东曦。大部分时间贺兰康不在,如果需要他来的话,他就随便搬把椅子坐在姜纾身边。

真要说有什么特殊的话,也就是楚溪客的椅子比其他人的宽点,结实点,旁的就没什么区别了。

臣僚们讨论事情也很随意,基本就是各抒己见,不会因为你是工部尚书,我是户部小官就会忌惮什么。

当然,这样的氛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楚溪客花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才扳过来的。

六部诸官虽嘴上说着“不合规矩”,但心里却是暖烘烘的。偶尔跟长安旧友通起信来,少不得会就此事长篇大论一番,显摆的意思不要更明显。

更让他们感到宽慰的是,平川王殿下不像别的君主或藩王那般顾忌脸面。

——夸奖,这绝对是夸奖!

比如此刻,他正滔滔不绝地总结之前在平川棉纺厂的规划上犯的错误,并主动提出一套“监督流程”,以后他再做什么决定,都要通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层层审核。

文武诸官听完,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么让人省心的小殿下,他们还需要说什么吗?

众官员一开口,都在安慰楚溪客,尤其是中书省和工部的那些人,纷纷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生怕楚溪客心里不好受。

没想到,前一刻还蔫头耷脑、自责不已的平川王殿下,突然话音一转,眉飞色舞地宣布:“也有一个好消息,棉纺厂赚钱了,一个季度两万贯!”

所有人:“……”

担心殿下会不会自闭的他们真是太天真了!你听过哪个招财小仙童会自闭的吗?

诸官嘻嘻哈哈地恭维了一番,楚溪客也摇头晃脑地开心了一番,然后,就要正正经经地说一些心里话了。

“我想跟你们说,现在平川城很有钱,以后还会越来越有钱,这些钱除了用在百姓身上,就是给你们的俸禄和奖金。”

高薪养廉,这是楚溪客从现代学来的,希望可以让官员们生活殷实,踏踏实实做官,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好官。

“《棉田记》诸位都看过了吧?倘若那位老妇人踏踏实实采棉花,不动什么歪心思,一日的工钱也有百文了,放在其他州已然顶得上两个壮劳力了。她却不知足,试图滥竽充数,结果不仅丢了工作,全家人还被赶出平川城。

“这是我对诸位的忠告,也是警示。”

官员们纷纷起身,郑重应诺。

楚溪客指了指身后一位小吏,继续道:“这个年轻人来自长安,他家祖上世代写史,因为真实正直不媚上,险些被今上灭门。如今,我把他请来平川,让他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

“所有为国为民的人,都会留下姓名,即便是我也不会掩盖你们的光芒;哪怕只是一个九品小吏,只要踏实做事,有所建树,后世之人也会感念他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