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飞鹰大队。(第4/6页)

这话说到了颉利可汗的心坎里,他所虑何尝不是这些呢。

其余人咬牙:“我们举兵二十万南下为的是什么?不就是长安。莫非因为这样就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吗?大汗,我们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需你下令。我等誓死冲锋。”

颉利可汗没有应允,只道:“我知你们武勇,可对面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人,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悍将。李世民手下何曾有弱兵。更别提李世民本人亦是半生戎马、战功赫赫之辈,轻忽不得。”

这点众人怎会不知,叠罗支一拳砸下:“与其这般左右为难,当初就不该等长安的消息,直接进攻便是。那会儿李唐的援军还没来呢。”

颉利可汗蹙眉冷哼:“那时我们怎知李唐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调来援军?唐军又当酒囊饭袋,便是援军不来,两三日工夫,我们想迅速拿下城池也无可能,总归他们能撑的援军到来之时,与此刻区别不大。不然你以为我为何要等长安消息?”

为何?不就是想用最小的损伤赚取最大的利益吗?想法是好的,可惜事与愿违。

众人虽然恼恨,但事已至此,总要有所决断,将士还想再劝,颉利可汗抬手阻止:“不可冲动行事,诸位回去后都冷静下来,细细思量一番,明日我们再议。”

然而到得次日,他们正打算进行商议,便出事了。

颉利可汗等人听闻斥候禀报后,来到渭水之畔,便见唐军将阿史德乌没啜与执失思力带上城楼。

“诸位突厥的将士们,我们知道这二人乃贵邦大将,勇猛过人。以往参加的战役不少,冲锋陷阵,立下过汗马功劳。此等人物,你们敬之,我们亦有惺惺相惜之心。故我等并不愿怠慢。可惜……

“可惜我唐与突厥本有盟约交好,奈何贵邦大汗撕毁盟约,行此等背信弃义之举,不但是毫无盟友之姿态,更让尔等千里迢迢,离乡背井,陷入今日困境。

“我们大唐非是小国小邦,若尔等要战,我们自当奉陪到底,什么俯首称臣,献上长安,这等天大的笑话便不必说了。你们自己心里也知,绝无可能。我们大唐可没有孬种。

“圣人征战四方,鲜有败绩,麾下诸将亦是勇猛之辈。今日能生擒尔等两位大将,他日只会生擒更多。哦,错了,此刻大战未开,我们尚能秉承仁善之心。大战开始,就莫怪我等手下不留情了。

“到时候即便对贵邦这两位大将深感佩服,也不得不拿他们祭旗。我知道你们之中许多人曾在两位将军手下做事,更对两位将军抱有敬仰之心,定不愿看到这一幕。

“不过也不要紧。反正战场生死乃平常,你们敬仰的将军死了,你们也会死伤一大片。都死了,也便不重要了。

“我们大唐不喜欢弯弯绕绕,今日便跟你们说清楚,要战的只管来。只是那时尔等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可别怪我们,要怪就怪你们自家大汗吧!若非他一意孤行,事情何至于此!”

话音落,突厥营内喧嚷声起。

颉利可汗与麾下大将尽皆色变。

李唐这话好深的心机。字字句句在乱他们的军心。

他们举兵二十万,怎是二十万人都甘愿南下,一部分是因为血性,一部分是因为军令。一路行来,他们势如破竹,胜利在望便罢;但此刻李唐援军倍增,又赫然拿下他们两员大将。这般情形,何人看不出来,他们已无可能轻易拿下李唐,必要付出惨痛代价。

这代价谁愿意付?尤其他们并非必须攻打长安不可,若不攻,代价本可以不需要付。这等情况之下,谁又愿意死呢?加之突厥至此千里之遥,谁人没有思乡之情。

李唐更聪明的一点是,他们虽带阿史德乌没啜与执失思力上城楼,不给二人说话的机会,却未有别的折辱。倘若他们举止过激,凌虐殴打或吊城门示威,或许会激起己方战士的怒火与反抗。

但他们没有,非但没有,还为二人换过衣服,举止温和,更是多有敬佩之言,这让营地的战士怎么想!

更别说他们几次有意无意提到颉利可汗之名,意图燃起将士对大汗不满的心思昭然若揭!

颉利可汗愤而回帐,抽出佩刀一挥,即刻将桌案劈成两半,又摔摔打打好一通发泄。然而发泄完之后呢?

颉利可汗胸中怒气任然未消,却不得不考虑现实,他将众人再次聚集起来。

“我们乃二十万大军,身为大汗,李唐若以为这点言语刺激就能让我军战士不尊我的号令,那本汗座下这个位子也不必坐了。”

叠罗支挑眉:“所以父汗的意思是战?”

颉利可汗摆手:“不。李世民搞这么多动作是为了什么,为了震慑我,为了让我退。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开战,我们虽然会损失重大,但李唐只会更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