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6/17页)

气象沉郁,词意悲壮,抚今怀古,不尽低徊矣。

郑成功死后,台湾黄昭、萧拱辰等大臣以“郑经得罪国姓,不可继位”为由,立郑成功幼弟郑世袭为主,名延平监国,代理招讨大将军。郑经不甘居于人下,决定奋起反击。他在恩师陈永华的帮助下,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杀黄昭、萧拱辰等人,入主台湾。又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皇帝为正朔,台湾由此成为南明抗清的最后根据地。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及陈永华先后死去,权臣冯锡范拥郑经幼子郑克塽继位。然郑氏内部乖离,已是分崩离析。不久,郑成功旧部施琅[12] 引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遂投降清廷,郑氏亡。台湾自此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

曹湛虽猜及使日郑公子与郑成功有关,仍是大惑不解,问道:“朝廷定台已有十年,自郑克塽归顺朝廷,郑氏子弟尽受封爵,在京师享受高官厚禄。如何又平白多了一个郑公子,还派使者东渡日本,与德川幕府联络?”

言外之意,无非是指居住在京城中的郑克塽等人虽是富贵等身,却已隶属汉军正红旗,处于清廷严密监视之下,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络,更不要说派使者前往日本。

曹寅道:“郑克塽等人当然没有机会这么做,但也不是所有的郑氏子弟都被软禁在北京,譬如郑成功第六子郑宽,便在我军登陆台湾当日不知所终。”思忖片刻,又道:“你有所不知的是,当年郑成功大举北伐之前,便已经派人与德川幕府联络,希望能向日本借兵,我担心这次是旧事重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派心腹化装为僧人,东渡日本长崎,到德川幕府递交了郑成功亲笔书信。郑成功先在书信中称颂了幕府将军,又谈及自身经历,道:“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以唐代名将徐世勣赐姓李自喻,以颜真卿气节自励,以示抗清决心,并希望能得到日本的帮助。

当时德川幕府由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执政,其人天生身体虚弱,智力也有些问题,时常卧病在床,造成大老酒井忠清专制,幕府威势逐渐减弱。德川家纲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卷入中国战事,遂拒绝了郑成功借兵请求。

曹湛道:“当年郑成功于气势最盛之时向日本借兵,都遭德川将军拒绝,而今大清一统天下,郑氏早已灰飞烟灭,不剩一兵一卒,日本人更不会犯傻,跟这名不知来历的郑公子使者结盟,织造大人根本不必忧虑。”

曹寅摇了摇头,悠然出神片刻,才问道:“你可知道戴梓?”见曹湛摇头,便道:“你人一直在贵阳,来金陵也不过两年,不知朝中之事也很正常。戴梓是个奇才,曾任翰林院侍讲,曾跟徐乾学一样,入值南书房。”

曹湛咋舌道:“入值南书房,这可是文臣的最高荣耀了,连韩菼韩学士都没有享受过呢。”

曹寅道:“可这个戴梓十分了得。他不光懂得天文地理,擅长诗书绘画,还是个火器机械制造专家。”顿了顿,又道:“前朝大明万历年间,也有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名叫赵士桢[13] ,不仅书法、诗文皆妙,还精于制造火器,可惜郁郁不得志,一生未受明廷重用,也幸亏如此,不然我多少女真将士要死在其炮铳下。”

一语出口,忽想到赵士桢是明神宗万历年间人氏,而那时候,曹氏祖上尚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军人,还在替明廷守卫边疆,为捍卫国土而奋战沙场!他心中“咯噔”一下,只觉得心口如蚁啮一般,感觉格外诡奇难受。恍然之间,只觉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天地辽阔无限,自己竟无从立足,宛若无根无干的浮萍。

曹湛也不接赵士桢之话头,只问道:“戴梓又是如何?”

曹寅勉强定了定神,道:“这戴梓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福建起兵。康熙皇帝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征讨耿精忠。生于书香门第的戴梓便在此时投笔从戎,投到杰书麾下。其人不但精通兵法,分析形势头头是道,而且还能制造火器,所制手铳可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由此被杰书视为奇才,极为器重。

回朝之后,康亲王杰书将戴梓举荐给康熙皇帝。康熙召谈后,立授戴梓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又因戴氏精通音律,命其参预纂修《律吕正义》[14]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兰使者来华,以其国所产“蟠肠鸟枪”为贡礼。康熙皇帝见西洋火器厉害,便命戴梓仿造。戴梓奉命后,仿造出了十支枪,康熙将仿造枪作为回礼回赠给荷兰使者,令使者大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