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第2/3页)

“无为”作为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对“自然”的保护。没有“无为”,也就没有“自然”。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我们从老子的“大巧若拙”的说法中,即可看出他的自然无为思想的精髓。“大巧”,就是最高的巧。“大巧若拙”的意思是,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最高的巧其实就是拙。“大巧”(“拙”),不是一般的技巧,一般的技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是对一般技巧的超越。

郭店竹简《老子》

老子以这最高的巧为“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技术的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然的角度看,它是最大的巧。在老子看来,技术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耍弄小巧,最终适得其反。因为人有了弄巧的心,就会不真实,心灵不真实就不能自然而然。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的和谐生命的破坏。

留园   华步小筑

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庄子讲了一个“散木”的故事: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看见一棵栎树生长在社庙旁边,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得难以形容,围观的人多极了,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向前走。他的徒弟却为它神迷,看后跑着追上师傅,问道:“自跟随师傅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大树,而您却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木匠说:“这是没用的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这种“散木”的智慧,就是“拙”,就是无为。它是自然的,所以能保全生命。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待技术,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显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的时代充满了连绵不绝的战争,思考战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课题。反对战争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如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子思想,提倡“兼爱”而抨击攻伐的墨子思想,提倡仁政、反对征战的孟子思想。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

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

宋   佚名   寒山行旅图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老子以水来作比喻,突出他的“不争”哲学思想,与恶意争斗的丛林法则相区别。老子说:“水善万物而不争。”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受欲望驱动,好高而恶下,而水却永远地往下流淌。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又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静之处,包容天下一切,映照万物。水选择了一条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个园一角

老子哲学并不是弱者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力量感。老子认为,水在柔弱宁静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碍。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水因为不争,不为利欲所驱动,所以能无往而不胜。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顺。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失败的人。但他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强盛,不是靠恃强凌弱,而是要从弱处做起,像水那样,在低处凝聚力量。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他打了一个比方: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肌体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时候,肌体就变僵硬了;植物也是这样,有生命的植物,绿叶摇曳,花儿绰约,等到它枯萎,就显得枯硬。老子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坚守柔弱之道,其实就是保全生命。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