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水墨画的韵味(第2/3页)

中国曾围绕透视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维就是一位突破固定视点的艺术家。他的画将四季出现的景物放到同一个画面中。他有一幅《袁安卧雪图》,画面上出现了“雪中芭蕉”的构图。巨大的芭蕉叶一到秋天就无影无形了,不可能出现在冰天雪地中。有人对此提出批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绘画是画意,而不是画形,雪中芭蕉是意念中的事实,完全可以出现在画面上。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

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如南宋马远有一幅《寒江独钓图》,画面的内容很简单,所表现的内涵却很丰富。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翘,旁边则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出。这幅画就是着力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夜深人静,气氛冷寂,只有一弯冷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人,独享这个宁静悠闲的世界。显然,这幅画关心的不在钓,而在生活世界的精神氛围。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

宋元山水境界

说到中国山水画,人们常常要提到“宋元山水境界”。大约自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这段时间里,水墨画进入发展的成熟期。画家们利用水墨技法,将中国画推入辉煌的发展阶段,尤其体现在山水画的创作上。这期间出现了很多水墨山水大师,如董源、巨然、范宽、李成、郭熙等。宋元山水传统,强调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境界,是一个重视呈现人心灵境界的传统。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郭熙的《早春图》,是反映宋代绘画传统的代表性作品。这是一幅全景式山水,作于1072年。画面有薄薄的雾气飘卷,石岗兀立,碎石幽冷,数株寒柏当风而立,或斜或直,树枝如同鹰爪。这幅画表现早春这一时令特征,虽然寒气未尽,但一切都开始萌动起来了,冰雪开始融化,山间的瀑布又开始流淌,山下那个行者也开始远行了,在永恒的山体中,置入了变化的消息。画面中光影从山下透出,分出明暗,山体显示出层次感。画面有湿漉漉的气氛,山峰从雾气中伸出,如同随着云气飘荡。

这虽然是黑白世界,却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郭熙论画重“三远”,一是平远,目光向旷远处投去,将人带到遥远的世界。一是高远,目光由下往上看,突出山的高耸气势。一是深远,目光由山前向山后看,突出山的深厚。三远的方法并不合科学透视的要求,但却能突出山水的气势和境界。这幅《早春图》,就是将深远和高远相融合的作品。

元代四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吴镇、黄公望和王蒙,在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这些人都是山林野逸之士,过着卧青山、看白云式的生活,他们的绘画崇尚空灵淡远的趣味,画风每每在冷淡中表现超然物外的情怀。倪云林的画最为典型。

倪云林《容膝斋图》,画的构图是他“一河两岸式”的方式,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河水,对岸以粗笔勾出淡淡的山影,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水也不流,云也不动,风也不兴,路上绝了行人,水中没有渔舟,寂静的小亭对着沉默的远山,凝滞的秋水环绕着幽眇的古木。是一幅“寒山瘦水”。

元   倪云林   容膝斋图

在这幅画中,色彩被完全抛弃,用的是“平远”构图方法,突出他所追求的平淡悠远境界。这可以说是画家感觉中的世界:寒山瘦水,表达的是远离世俗的心境;枯木寒林中有画家孤独飘逸的意志;枯树下有一个小亭,那就是画题中所说的“容膝斋”——以只能容纳膝盖,形容小亭之小,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就是这样的小。但是画面中丝毫不使人感到狭窄,而有一种安宁的气氛。

明清以来水墨新创造

明清以来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在宋元绘画传统之外,又开辟了新的境界。画家们用水墨语言表现更丰富的体验和意趣。北宋山水重在气势,元代山水重在空灵淡远的境界,而明清以来像八大山人、石涛这样的大师,却重在自我个性的表现,重在笔墨情趣;像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更重在突破传统范式,表达心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