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明清小说:在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生(第2/4页)

《水浒》插图   顺治年间刊

《水浒传》在描绘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明末清初小说评论家金圣叹对于这一点曾作过精彩的分析。他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使人百读不厌,主要就在于它把这些英雄人物的独特的性格都写了出来。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又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还认为,《水浒传》所写的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可以对读者的精神起一种振奋、鼓舞、净化、升华的作用。例如,阮小七是一个透明人物,“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又如,鲁达见义勇为,“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水浒传》描写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自始至终,没有多大变化。如鲁智深,从一出场,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还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是随着他本人的遭遇和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林冲就是后面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林冲是一个高级军事教官,“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开始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他娘子,他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但是高俅并没有放过他,先是设计陷害他,把他发配沧州,接着又收买押送公人董超和薛霸,要在野猪林中结果他的性命。林冲还是一忍再忍。但是高俅一步步把他推上绝境。林冲到沧州牢城营后,管营分配他看守草料场。谁知这又是高俅的爪牙陆谦的阴谋。林冲到草料场后,在一个大雪天,陆谦一伙放火烧了草料场,要把林冲烧死。林冲长久郁结的一腔怨火终于暴发,他冲出庙门,手拿尖刀,杀死陆谦等人,在大雪纷飞中走上了“逼上梁山”的道路。林冲的故事,把“乱自上作”和“逼上梁山”这两句话表现得最为淋漓透彻。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不同的英雄人物,特别像林冲这样随着遭遇和命运的变化而性格不断发展的英雄人物,这是《水浒传》在小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西游记》:孙悟空的英雄主义精神

《西游记》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但《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故事分为前后两大板块。前一板块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后一板块是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和各种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这两大板块的故事包含有不同的意蕴。

孙悟空的出身是花果山的一个石猴,本是天地日月的精华生成,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是他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打破生死阴阳的界限,追求无拘无束、不生不灭的绝对自由,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的本事,就开始他的追求。他闯进龙宫,把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天河镇底神针铁变成“如意金箍棒”,作为自己的武器。他跑到地府,把掌管人间寿命的生死簿上“孙悟空”和所有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他又大闹天宫,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号,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因为任何人,纵使有天大的本事,想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取得绝对自由,都是不可能的。书中有两个最有趣的例子。一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他把自己变成一座土地庙,嘴巴变庙门,牙齿变门扇,舌头变菩萨,眼睛变窗棂。但尾巴不好处理,他就把尾巴变成一根旗竿,变得很巧妙。但旗竿应该竖在庙前,他的旗竿却只能竖在庙后,这就露出破绽,被二郎神看破。这说明任何人都不能绝对超出自然的界限。二是孙悟空与如来佛斗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直翻到天尽头,那里有五根擎天大柱。孙悟空非常得意,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支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了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谁知他根本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掌心,那五根擎天大柱不过是如来佛的五根手指。这也说明任何人不能跳出天地的界限,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放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成了正果。这一板块故事和前一板块故事的性质改变了。这是讲孙悟空为了达到一个伟大的目标,艰苦奋斗的故事。孙悟空的性格也变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性格是天不怕地不怕,藐视一切权威,不守任何规矩,敢打敢冲,而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则机智、勇敢、风趣、乐观,为实现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征服一切困难(取经路上共有“九九八十一难”,这“九九八十一”的数字意味着无限),是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