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上海的现代风情(第2/4页)

上海的开放在犹太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接纳了三万多名犹太难民。这个数字,超过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接纳欧洲犹太难民数字的总和。这些犹太人历尽艰险,逃离纳粹的魔掌,来到上海,因为进入上海不需要任何签证或证明。这些犹太人大多数在上海一直生活到战争结束。上海成了犹太难民逃离地狱的一叶方舟。

外国人到了上海,不论他来自哪个国家,他的感觉都会是:“上海像家一样接待我们,而不像一个客栈。”一个英国人在1937年日本进攻上海前的那个晚上写道:“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上海是永久的家。”这句话说明,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表现在外表的物质技术的层面,而且已经深入到人的内在的文化心理层面。

追求时尚

老上海人追求时尚。这是老上海的都市感性。这种文化上的感性,首先体现在生活习俗的层面,当然也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层面。

老上海人追求时尚,在当时的主要内容就是追求洋派,即追求西方风味,因为在当时西方风味是最时尚的东西。咖啡馆、舞厅就是代表。咖啡馆是欧洲人体验现代生活的主要空间,在老上海十分流行。最有名的如南京东路上的新雅,纯粹外国风味的沙利文,静安寺路口的德式“番丹拉尔”,俄式咖啡馆“君士坦丁”和“巴尔干”,国泰戏院对面的“小男人”,等等。当时上海的作家一到黄昏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这些咖啡馆,一边喝着浓厚香醇的咖啡,一边和朋友长谈。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学界整个都沉浸在咖啡馆的香味之中。上海的舞厅也很多。1946年全上海在政府登记的舞女有3300人,可见舞厅数量之多。老上海被称为“东方不夜城”,指的是霓虹灯照耀下的夜生活,其中舞厅占了重要的位置。有名的舞厅有百乐门舞厅、大都会花园舞厅、丽都、圣安娜、仙乐斯、洛克塞、维娜斯咖啡馆、维也纳花园舞厅、小俱乐部,等等。百乐门舞厅的乐队是俄国乐师,但奏的都是最新的美国爵士乐。这个舞厅因为当代作家白先勇在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以及《永远的尹雪艳》中提到它,因而直到今天还广为人知。

上海人追求时尚,追求洋派,但并非全盘西化,特别在生活习俗方面,上海老百姓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土文化即江浙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拿饮食来说,上海有许多西餐馆,如一品香、万年春、海天春、江南春、一枝香、醉和春等。这一品香很有名,里面陈设非常气派,甚至摆放金钱豹笼子供客人观赏。清末作家曾朴的小说《孽海花》中就写到薛大人请金状元到一品香第八号吃“大餐”。“大餐”就是西餐。很多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上海人对吃西餐很有兴趣,就是收入比较低的家庭,过年过节也往往全家人出去吃一顿西餐。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称为“吃大菜”或“吃大餐”。当时从外地到上海来游玩的人,也把吃西餐和坐马车作为体验上海生活不可缺少的两项活动。

但是在上海人的饮食文化中,吃西餐终究只是一种点缀,上海人的饮食始终保持着自己本土传统的风味特色。

老上海月份牌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稻作区,所以上海人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称为“白米饭”。有时也在米饭中加入青菜、咸肉、香肠、猪肉之类原料,做成菜饭、蛋炒饭、盖浇饭、腊味饭等。街上的大众餐馆,多数也是米食。上海人的家常菜也有江南特色,他们把猪肉、鸡鸭、蛋等荤菜,加上笋干、毛豆、面筋、香菇等素菜,搭配成“笋干烧肉”、“肉丝炒毛豆”、“油豆腐烧肉”、“火腿冬瓜汤”等家常菜,味道好,又实惠。上海的风味小吃也极有特色,如南翔小笼馒头,美新点心店的宁波汤团,沧浪亭点心店的葱油开洋面,五芳斋的肉粽,等等。这些小吃都很精巧、味美、便宜,显示出很浓的江南风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沪,在豫园吃了南翔小笼馒头,赞不绝口。

石库门与弄堂风情

石库门是伴随上海的都市化而产生的一种民居建筑。多少年来,石库门一直是大多数上海市民生活起居、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最早产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一种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的房型。这种房型大多为“三上三下”式,楼下正中为客堂,两旁各有一厢房。楼上形式也与楼下相似。后来又出现一些规模更小的建筑,为“二上二下”式和“一上一下”式。石库门的建筑用黑色厚木板做成大门,门四周是花岗石或宁波红石做的石条框,所以称为“石库门”。后来为适应比较有钱的中产阶级的需要,出现一种新式里弄住宅,去掉高墙和乌漆大门,增添卫生间和煤气灶,小天井改为小花圃,称为改良式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