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深巷中的民居(第2/4页)

消散的丽江古城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美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是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如今香格里拉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称。这是一片宁静的土地,雪峰包裹着它的腹地,森林绵绵无尽地延伸,湖泊点缀其中,牛羊在无际的草原上嬉戏,还有那白雪中熠熠闪光的金色庙宇。

就在这个宁静神秘的理想天国不远处,在玉龙雪山脚下,有一座丽江古城。这座古城建于13世纪后半叶,六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基本保存完好。这里世世代代为多民族聚集地,以纳西族为主体,又有汉、藏、白、彝等民族。

丽江古城就像它身边的玉龙雪山那样清澈秀丽,像香格里拉那样神秘安详。香格里拉,是藏语“心中的日月”的意思,这座古城,其实就是纳西人心目中的日月。

静谧的丽江

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是丽江古城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座古城三面环山,一面是开阔的沃野。几千户人家就建在群山的环抱之中。纳西人很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恩泽,所建民居,都背北朝南,有“户户朝阳”的格局。这里有极好的植被,但纳西人还不以为足,在街道上广植树木,形成四面青山环户绕、条条道路拂弱柳的景观。在中国,云南是花卉的天堂,丽江古城也是如此。这里的大多数人家都种有花卉,很多人家并有盆栽植物。如果你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来到这里,你会觉得这座安静的古城,处处散发出沁人的香气。

丽江古城没有一般市井的通衢大道,没有谨严的布局,一切似乎都得之于自然,使这座古城无处不散发出一种自由的格调。没有刻意追求的秩序,就像向上攀爬的藤蔓,自由地延伸,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丽江的水系,也在渲染这消散的格调。这座古城是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东北有黑龙潭,从雪山上流下的水汇集到这里,又流入古城,走巷穿户,沿街分流,常年都有清流水,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家家门口有流水的景象。这里有上千座桥,各具特色。光是在玉河水系上,就有354座桥梁。有的是石拱桥,有的是平桥;大的石桥可过车马,上有雕刻,造型美观,小石桥下河面很窄,几乎人能跨过去,虽然不一定有实用之需,但在合适的地方临溪而建,也平添风味。

丽江   小桥

四方街是丽江的核心地带,在并不大的广场四周,便是四通八达的街道,道路随意延伸,从四方街伸出数条街道,由这数条街道又岔出众多的街道,条条街道都有水流穿过,纵横如网,鲜活流动。像一个巨大的树叶脉络自然延伸,绵绵不断。由四方街出来的条条街道,都以彩石铺地,令人回味不已。

丽江   建筑剪影

人们用“三房一照壁”来概括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特点。进门一般有照壁。方向朝南、面对照壁的建筑,则是这里的主房,主房一般都是给长辈居住。东西厢略低,由晚辈居住。中间有一个院子,多用砖石铺成,并栽有花木。房屋有纤秀的飞檐,有的出檐很长,屋顶是具有相当曲度的坡面,使得这样的建筑在方正中有曲折,谨严中显示出活泼的趣味。纳西人追求灵秀和古朴相结合,这正是它的体现。建筑充分注意到防震功能,在1996年的大地震中,有的建筑墙壁倒塌了,但是主体梁柱部分还基本保存完好。

丽江民居一般都有前后院,一进多院,院院相连,显得很空阔。院子就是它的中心,也是一种四合院的形式,只是没有北京四合院那样复杂罢了。丽江民居一般都有厦子,也就是外廊,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里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纳西人常在厦子里休息、吃饭或会客。

徽州民居的厅堂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

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被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国江南村落民居的杰出代表。星罗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墙黛瓦,偎依在绵延的群山间。初看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当你身临其境,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随意延伸中,质朴而纯净;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边的白沙裹着远方的绿色;一痕远山的淡影又戏荡着烟云。民居和山水田园构成一个活泼灵动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存留的明清两代的民居,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有大量的艺术雕刻。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处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其中如西递、宏村、呈坎等民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