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簿、暂住证、单位介绍信,一个都不能少——户籍制度(第2/4页)

户主 张三三 年叁拾壹岁 丁寡 右颊有痣 代夫承户

男 李阿大 年拾贰岁 小男

女 李阿小 年捌岁 小女

奴 阿福 年拾陆岁

奴 阿麦 年拾柒岁

婢 阿花 年拾伍岁 

右件人见有籍(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这母子女三良民和三个奴婢目前都有正规户口)

夫 李四四 年叁拾叁岁 开元二年籍后死(这是说明张娘子前夫的情况)

夫 唐穿 年叁拾岁 丁男 脑痴 开元五年赦后附漏 入赘(这就是说您啦,写上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再写明上户口时间)

合受常部田(下面是写清楚张娘子家拥有的田地)

一段二亩常田 城北廿里新兴 东渠 西道 南道 北曹君定(这是说她家这块土地的面积、性质、东南西北的边界,跟谁家耕地接壤,下面三行同)

一段一亩部田 三易 城西七里沙堰渠 东渠 西张延守 南第延守 北麴善亮

一段一亩部田 三易 城西五里马堆渠 东张沙弥子 西张阿仲 南北渠

一段一亩部田 三易 城西五里胡麻井渠 东渠 西麴文济 南渠 北曹粟堆

一段四步居住园宅 (这一行是说她的家宅基地面积)

牒件通当户新旧口并田段、亩数、四至,具状如前。如后有人纠告,隐漏一口,求受违敕之罪。谨牒。(这行的意思是:我已经把家里的人口、土地全部如实上报了,如果有错漏愿负法律责任)

开元五年某月某日户主张三三牒(这一行里的“张三三”三个字应该是张娘子亲笔签名,如果她不会写字,就按个手印或者画个十字)

啰唆的“手实”写完,张娘子和您去本地的里正那儿上交。所谓里正,您可以理解成介于居委会主任和街道办事处主任之间的一个公务员,通常是由本地富户或者退伍兵来当。

里正接了“手实”,听张娘子说完情况,正眼瞧一瞧您这个刚附籍的浮浪人,是否和户口簿上写明的年龄、身貌相符—这个步骤叫“团貌”,必不可少。因为您有了户口和土地,就得缴税服役,有很多人为了逃赋役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小或者报老,甚至假报重病残疾,这些违法行为都必须由里正同志一一勘察纠正。如果里正一时走眼,失职漏过去了,日后查出来,里正要被打板子的。

团貌完毕,人籍相符,您以为这就没事了?里正手一伸,说:“拿钱来!”

钱?什么钱?您正挠头,只见张娘子早有准备地拿出8文铜钱,一一数清交给里正。这也是唐律规定的,进行人口普查造户口簿的时候,用到的纸、笔、墨和人工费用挺高的,要按人头向老百姓收税,每口人交1文钱,一户人家再总共交1文钱。您这个家庭连良民带奴婢一共七口人,8文钱交出。

收了钱,里正才收下“手实”。他再把全村全坊每户人家的“手实”整理抄写一遍,编成“计帐”,再往县里送。县里的工作人员也要把每部“计帐”再统计登记一遍,这样编成的才是户籍。户籍要一共抄三份,往首都长安的户部送一份存档,州郡再留一份,县里也留一份。到了这一步,您这个穿越来的非法移民,才算摆脱了黑户的待遇,不用担心走在大街上随时被抓住遣返了。

如果您打算从此老老实实地跟张娘子一起过日子,一辈子不出本县,有个户口簿也就够用了。不过,咬牙毅然穿越的兄弟,大都抱有指点江山、统一地球的雄心壮志,叫您当一辈子唐朝农民,恐怕您会退团回来把我们告上公堂吧。

比如说,在张娘子家种了一年地,她发现您这个银样镴枪头对农活一窍不通,不帮忙光添乱,还净偷吃家里的好东西。两口子正生气呢,某天这村镇里突然来了一队西域胡商,说是要去长安城贩运丝绸的,路上遇了恶劣天气,减员不少,需要在当地雇佣几个人赶骆驼。

您一看机不可失,回家跟娘子商量,反正您也不会种田,不如应雇去做生意吧,没准儿还能发大财。张娘子有点儿舍不得,架不住您死赖活赖,还是同意了,而且很有良心地还叫您把家里的一个男奴带着上路好照顾生活。

唐朝的老百姓,只要走出本县,就得去开单位介绍信,也就是“公验”。“公验”有很多种,当官上任用的“告身”,民兵开拔用的“总历”,驿站工作人员用的“符券”,甚至买卖土地财物的凭据,只要是加盖了公章的官方凭证,都可以叫“公验”。

对于您这样的白丁百姓来说,要去开具的“公验”叫“过所”,用途很单一,就是证明您这个人是良民,有籍贯,有家业,来路正派,全国各地都应予放行。

理论上,像您这样的成年男丁,负有缴税和服役的责任,是不能脱离责任田到处游荡的,当地官府也不应该为您开具“过所”。这时候,那一队过路胡商就派上用场了,他们要跟当地官府洽谈,甚至行个贿,准许他们在当地雇佣良民一起上路。然后,您再跟这些胡商签个合同,自愿当他们的雇工,当时叫“作人”,这样就可以去申请“过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