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吃(第2/4页)

既然是大官的府第,一般都会有很大的厨房。如果院子足够宽阔,设计又比较合理,那么厨房会跟仓库、磨碓棚、柴草堆、鸡鸭鹅猪圈……这些功能相近的部分组成一个单独的区域。

厨房本身也会是一组既高大又宽敞的建筑,房梁上吊着风鸡熏肉,墙角屋檐下放着醋瓮酱缸,若干厨婢庖丁站在高脚桌案后洗剥切剁,几个大规模的炉灶口呼呼地往外喷着火焰……

娘子您可别站得太近了,您当这是穿越前家里的天然气灶、煤气灶、蜂窝煤炉子?这些快有一人高的大灶都是烧柴草的,很不好对付,一个控制不好,炉膛里的火苗就从烧火风门口喷出来溅您一身火星,身上的绫罗绸缎可就全毁了。再来个不注意,没及时添柴,灶里的火悄没声又灭了,正烹制的食物一下子玩完。所以富贵人家厨房里往往会有专门的“烧火丫头”“烧火小厮”,别的不管,只管照看这些炉灶里的柴火,算是技术含量最差、地位最低的奴婢。

不过大灶也有大灶的好处,您看这几个灶上有三四个火眼,能同时蒸煮三四锅食物呢。如果不这样,您手上的食账里那大几十样佳肴,猴年马月才能做完送入宫?

对啦,食账。下面我们可以开始对号入座、对名认食啦!

“‘单笼金乳酥’目下如何?”您问管家,他把您带到一座大灶旁边,时辰正好,灶上的蒸笼一掀,一阵混合着浓郁奶香味的白雾热腾腾直冲您脸。

您挥开水雾,定睛一看,这层蒸笼上,只放了一枚金黄油亮、软绵绵、松趴趴的大包子。听旁边厨役讲解,是用黄酥油跟面粉糅在一起做出来的,原来这“单笼金乳酥”就是奶黄大包啊……

这具炉灶其他火眼上,还蒸制着别的食物,您可以继续视察。“蒸”是唐朝人最常用的烹饪技术之一,蒸出来的各种发面死面、有馅无馅、内馅外馅的面食(当时统称为“蒸饼”),也在唐朝点心里占了重要地位。

您掀开旁边的蒸笼,发现又是一笼馒头,不过很膨松、很软,尝一个还是甜甜的,有您熟悉的蔗糖味。这糖馒头叫啥呢?就是您手上食账里的“婆罗门轻高面”了。在唐朝,蔗糖制法刚从印度传来不久,“婆罗门”则是唐人熟悉的佛经里对印度及印度人的称呼,这款点心既然以此命名,那估计跟印度和佛教都有点关系,制作技术也挺神秘,比如说,揉面是不是要用恒河水呢……

“娘子看这边。”厨役又掀开一个蒸笼,向您炫耀他的手艺。这一笼里是圆形花朵状的蒸糕,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听厨子吹嘘,这是他用极软的面团层层抹上油膏,反复折叠翻转了七次,最后做成圆花蒸出来,所以叫“七返膏”。咬上一口,滋味夹纠缠结,松软甜香,别提多好吃了——其实就是现代的“花卷”吧。

您觉得这些蒸点的配料都太单调、太油腻了?那咱们来个华丽清素的。旁边那一笼,挂着“天花”的签子——别怕别怕,这个“天花”不是后世那种传染病啦,全名叫“天花菜”或“天花蕈”,是生长在山西五台山附近的一种菌菇,白色,形状如松花,很好吃。

“天花”则是一种像包子的有馅面食,通常馅里包含米饭。米饭,再配上剁碎的天花蕈粒、一种经反复调制的香料——“九练香”,一起做成馅,包上面皮蒸熟,就是这款清香四溢的珍蘑米馅包子,不,“天花”啦。

包子馅不但能塞在面皮里头,还能摊在外面。您再看这一笼“金粟平”,扁扁平平的蒸饼面上,摊铺着像金色小米粒一样的东西,猜猜是什么?

哎,不用客气,拈个咬一口吧,吃出来没有?粒粒滑软在口腔中爆开,浓鲜迸发……对啦,这可是西元21世纪最流行的世界珍味之一——鱼子酱!鲜死人了吧,哈哈……您说这不是整个一鱼子酱比萨饼吗?呃,我不反对您这么叫,不过跟唐朝人谈起来您还是用它的原称吧,要不然还得解释马可·波罗啥的,多麻烦。

用海鲜入味的蒸点,不止这一种。您看那边还有一笼叫“金银夹花平截”的,打开看,是用刀切开的一截截小蒸卷。取个来尝尝,哟,正宗螃蟹味!

厨子管家在旁边介绍,这是先把面团擀成皮,在上面放置剔好的蟹黄、蟹肉,再卷成一个长卷子,用刀切(截)为小段,上笼蒸熟。卷子的横断面呈现出黄白交织的颜色,所以叫“金银夹花平截”——您觉得这老北京鸡肉卷,不,老长安蟹肉卷味道怎么样?

您说还挺好吃,就是样子太普通了,蒸来蒸去不是花卷就是馒头包子,看着不带劲。行,咱们来看个形状花哨的蒸点。

开——您瞧这一笼点心!上面是一丛丛燃烧的火焰,下面是浅浅的杯状,像不像奥运会开幕前大家拿在手里传来传去的那个“火炬”呢?呃,您说更像洋快餐店里的甜筒冰激凌?随便啦,这个叫“火焰盏口”,也是蒸饼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