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当官上朝啦(第3/3页)

郎君您的出行工具这算准备全了,晨交五鼓,坊门开启,叫个家奴牵马,这就去上朝吧。呃,您问您走了以后,如果家里的夫人也想出门,该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好说好说,如果家里不止一匹马,那女眷娘子们也依样另准备一套马具,跟男人一样,骑马出门,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当然如果是“知礼守法”的大家族,不愿意让路人看见高贵娘子的脸容身形,可以另外准备一套“幂篱”,也就是斗笠形帽子边沿垂一圈黑色长纱,戴上以后把脸和身体一起笼在里面。不过这玩意儿只在唐初流行,高宗以后娘子们嫌麻烦,纷纷不戴了,光天化日之下招摇过市,法不责众,也拿她们没办法。

骑马毕竟容易累,唐朝女性出门,还有另一种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车。

对啦,不是马车、骡车,而是牛车。为什么呢?大概因为牛的力气大、走路慢、拉车稳当吧。弄一头毛色鲜亮的壮牛,套上辕驾上车,车身两边各有一个硕大的圆形木轮——注意,唐朝街面上可没有四轮车,因为我国古代一直没能解决四轮车的转向技术,直到清朝,无论多豪华的实用车都只有两个大轮子,坐上去颠簸得要命。

也因为只有两个车轮,车厢就不会太大。门朝前开,娘子们被扶着从前门钻进车厢。里面可没有让她们能垂腿坐的地方,车厢底板是全平的,她们只能盘着腿坐在褥垫上,有的车厢连左右窗户都没有,光线昏暗,空气憋闷。再加上牛拉车慢慢腾腾、没硬化的路面坑坑洼洼,在唐朝坐车实在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脾气急点儿的女性都干脆骑马去了。

如果实在是不能骑马(比如怀孕了)也不愿意坐车,那么还有一种可选择的工具,不算流行,也时不时能见到,那就是用人力抬的——当时一般还不叫“轿子”哈,多数是叫“肩舆”“步辇”“腰舆”“檐子”。

唐朝这种人力抬的乘坐具,大部分也跟后世的“八抬大轿”长得差很多,因为它是四面透风不加挡板或者挡板很低的。有兴趣的客人可以在网上搜一搜著名的《步辇图》,或者拿过《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这本书来看看封面,图里太宗李世民坐着的东西就是唐朝最常见的人力坐具。

就因为它四面不挡随便路人看,女性坐这东西出门上街还曾经被认为是“过为轻率,深失礼容”[注37],被精神文明办下令禁止过,后果当然是禁止不了。跟骑马坐牛车相比,坐人力抬的工具是最稳当、最舒服的,所以这个东西在老弱病残孕人群间挺受欢迎的。

至于后世那种封闭式的“轿子”,在唐朝倒也不是完全没出现过,但极其罕见,似乎只是皇后公主这一级别的女性才能用的高级乘具,而且样子也是横扁的长方体而非竖长形,整体像是一座小屋子被原样做成了移动体,还保留着飞檐屋顶、直棂窗等元素。老实说,您要指望在街上看见一具比较像“八抬大轿”的东西,可能性很小。

牛车、辇舆这类交通工具,唐朝男人坐不坐呢?应该说也坐,在长途旅行时、病弱疲累时、想显示自己清高悠闲的风度时、玩复古范儿的Cosplay时……不过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的还是健康豪迈的阳刚气质,所以总的来说,从皇帝到宰相到文人学士,能骑马时大家还是更愿意骑马。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北宋,那种古装剧里“武官骑马,文官坐轿”的现象,要到南宋以后才出现,客人您穿越之前记得认准朝代哟。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36:此段文字引自《玉海》卷一四九,《唐会要》卷七二亦收入此文,但错讹字较多,吴玉贵先生据《玉海》勘误。

注37:引自《旧唐书·舆服志》:“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著帷帽,遂弃幂篱,曾不乘车,别坐檐子。递相仿效,浸成风俗,过为轻率,深失礼容。前者已令渐改,如闻犹未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