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寸草心报三春晖:中华母亲节(第2/5页)

中华母亲节应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很伟大而且很有影响的母亲,孟子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一位。孟子姓孟名轲,公元前372年四月初二诞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城),三岁时其父孟激去世,对独生子教养的责任就全落在孟母身上。她家贫,一面勤勉女工,一面精心教子,两千年前西汉《韩诗外传》和大历史学家刘向的《列女传》就翔实记载了孟母仉氏在不同阶段教子的五个故事,近八百年以来中国最普及的儿童读物《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古至今都以她为中华贤母的主要代表。她的教子事迹是成系统的:

1.择邻三迁

儿童易受周围环境熏染,孟母首先加意为孩子选择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善于利用环境来熏陶感化孟子。起初,孟子居住在墓地附近,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孟母就迁家。新居与市场为邻,而且邻居是屠夫,她再次迁居。把家搬到学宫旁,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遂在此定居,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

2.断机喻学

一次孟子未及放学提前回家,孟母问他缘故,他表现出怠学的样子。孟母拿起刀来,当着孟子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孟母用“断织”来譬喻“辍学”,指出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断机喻学”形象显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必须持之以恒。这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孟子旦夕勤学,终成大器。

3.买肉示信

孟母身教重于言教,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诚实守信的品格。《韩诗外传》载:当孟家东邻杀猪时,孟子问母亲:“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随口应道:“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吃肉。孟母很快后悔自己失言,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经济十分困难,还是到东邻买了猪肉给儿子吃,以自己的行动示范“言而有信”。

4.教子明礼

夏日的一天,孟子认为独处自己房中的妻子有失礼仪,产生了休妻的念头。孟母问明情况后,责备孟子说:“‘将上堂,声必扬’,你自己没打招呼,就登堂而入,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子深感惭愧,向妻子赔礼道歉。孟母关于礼的教育促成了孟子明礼自检的品质。

5.励子行道

孟子在齐,齐宣王虽酬以高薪,却未能实施他的政治主张。孟子想到宋国行道,但考虑母亲年事已高,搬迁不便,所以未行。孟母知道后,主动劝孟子应以行道为上,不要顾念自己。可见即使孟子成人后孟母仍进行“终身教育”。

孟母去世后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人们认为孟子的成就显示了孟母教子的成功,因而称这块六百亩大的林地为“孟母林”,以长久纪念她。历代常有封赠祭祀,保留至今的遗迹还有启圣寝殿、孟母三迁处、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处碑等等,来瞻仰追思者络绎不绝。她的懿范远播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并被写进儿童教科书。

中华母亲节应当发扬母教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提升母亲的素质,这是中华母亲节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烟台母亲教育中心、太原的母亲讲坛等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

中华贤母很多,但统观比较,孟母是“母教一人”,懿范千秋,所以2006年笔者倡议以她为中华母亲节的主要形象代表,她生孟轲而成为母亲之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的基准日。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也旋即成立。主要形象代表并不意味着是唯一,各地可以同时纪念其他中华贤母。

中华母亲节之又一面:爱母、孝亲

爱母、孝亲,是中华传统的孝道。中华母亲节与孝道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我们各地的中华母亲节每每以感恩母亲为中心,中华母亲节成为表达爱母、孝亲精神的推动器,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抓手。

爱子和孝亲是双向互动的。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对子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无私的慈爱。子女在母体中孕育成长,本来就依恋父母,又不断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爱,很自然地滋长着亲情回报的爱心,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品性、行为就是孝。这种血统之所系、命根之所出的孝,不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特产,这是人性的自然感情。把孝简单地作为封建道德加以批判是违反自然的。所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新世纪初,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孝敬父母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