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夏健魄端午魂(第3/4页)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上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三百鞭,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吞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的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伸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

相传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在辅佐两代吴王中也做了许多好事,赢得吴人的感戴,他被冤沉尸赢得吴人的同情,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他被沉尸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钱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涛之神”。而传说夫差在吴亡后,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其后,历史转向赞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务致国强的勾践。

习俗反映民情,在苏州人心中,对于伍子胥和那段历史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人们内心深处。今天,行走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了伍子胥深深的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被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城门有胥门,等等。

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例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投金濑也出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吴途中,于濑水向一位浣纱(击绵)的史姓姑娘乞食,食毕嘱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史女以伍见疑,即投水自尽以示贞信。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仇之后,果然不忘报恩,但苦于不知史姑娘家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投金濑”的由来。高淳人说高淳米糕也是起源于伍子胥固城筑城墙。

3.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就是记孝女曹娥之事。曹娥(130—143),浙江上虞人。其父曹盱溺于舜江中,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父,数日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五月初五日,她想了个办法,把自己的衣裳抛入江中,双膝跪地对江祷曰:父亲有灵,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此衣随江漂流一段后竟在一个漩涡处沉下去了。曹娥认定那是父亲所在,便纵身投江救父。五天之后,父女俩在下游浮出江面,虽都已冰凉,曹娥仍紧紧抱住父亲,不肯放松。百姓见状,无不震惊敬佩,传为神话。地方为她立石碑,由邯郸淳撰写碑文。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舍身捞父之江,改名曹娥江,建起曹娥庙。曹娥当年所居住的村子,改名为曹娥村,还在浙江绍兴建起曹娥墓。曹娥孝亲救父的美德,传遍大江南北,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在纪念屈原、伍子胥的同时,也要传颂孝女曹娥的动人故事。曹娥庙至今香火不断。上虞弘扬孝德确有成绩,2012年笔者参与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虞“孝德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