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第七(第2/4页)

傅斯年说: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芒万丈的大彗星。

陈铭枢说陈独秀: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汪原放说:蔡元培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之唯一人物也。

周氏兄弟的业师寿洙邻说蔡元培:“孑民学问道德之纯粹高深,和平中正,而世多訾嗷,诚如庄子所谓纯纯常常,乃比于狂者矣。”又说:“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冯友兰说: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儒,“粥粥若无能”,但是“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其道。”冯友兰说,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

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1927年,在中共中央特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报告蒋介石的方针及我党对国民革命军的工作时说:蒋“最秘密的还是五老会议,是参谋部。张静江是主席,吴稚晖是小丑,李石曾是花旦,蔡元培是学究,戴季陶是军师。”

1940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全中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说:蔡元培“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胡汉民谈起孙科时说:“因为他是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外国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一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殷海光说梁启超,虽然他已经是历史人物了,“可是在这发霉的社会看来,反而显得他的见解是那么鲜活、刚健、康正、开朗而有力”。

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郭沫若以为那是孙中山“唤起民众”、“抉助农工”主张的具体化,他称陶行知是“孙中山死后一位孙中山”。

鲁迅曾说,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字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蔡元培为《鲁迅全集》撰序,他称“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蔡元培说,鲁迅的著述“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瞿秋白谈鲁迅,说他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李长之说:鲁迅在情感上是病态的,在人格上是全然无缺的。

孙福熙说:鲁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想尽量地爱人,然而他受人侮辱,而且因为爱人而受人侮辱。

夏济安说:鲁迅是一个“病态的天才”,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

鲁迅去世后,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周作人自承是一个和尚。

列宁说孙中山:“天真如处子。”

魏金斯基曾与陈独秀一起去见陈炯明。陈炯明给他的印象是:“意志坚强,遇事非常镇定,从他的谈话内容和态度看,他是个清教徒类型的人。他很尊敬地谈论着孙逸仙,但认为孙是个理想家,而不是个讲求实际的人。”

邓铿曾为弥合孙中山陈炯明之间的嫌隙做了不少工作,他对人评说二人,孙中山遇事勇锐,间或要求过高,而陈炯明则过于持重,每不肯降心相从,常使自己左右为难。

张奚若说:“孙中山的演说,你听着听着就跟了他走下去了。”

胡适说:汪精卫是一个有烈士情结的人。

徐复观说:胡适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殷海光说:胡适是个大乡愿。

蔡元培说胡适:“旧学邃密,新知深沉。”

金岳霖说胡适:“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

郑超麟说:胡适是庸俗的民主派,就是自己没有社会主义思想,只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极致,它的统治形式就是民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