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3/15页)

然而,戈尔迪亚努斯三世的母亲的宦官们掌握了权力。结果,宦官弄权,罗马帝国秩序十分混乱。公元244年,近卫军长官、阿拉伯人菲利浦杀死戈尔迪亚努斯三世,被士兵拥立为皇帝。

不过,此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好当:蛮族对多瑙河边界构成严重威胁,总数达3万人的哥特队伍渡过了多瑙河。驻在麦西亚的罗马军不仅向哥特人开放了边界,而且同他们一起蹂躏罗马的土地。

不仅如此,那些罗马军公开宣布拒绝菲利浦而另立皇帝。菲利浦委派元老戴基乌斯率军前往讨逆。但是,叛逆者却宣布拥立戴基乌斯为皇帝。于是乎公元249年,戴基乌斯掉头进军罗马城,把菲利浦杀掉了。

此时,罗马帝国边界危机进入新阶段。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蛮族加紧集结,准备发动新的进攻。高卢和罗马城又爆发了有下层人民参加的起义。特别危险的是哥特人更大规模地再次渡过多瑙河,直抵色雷斯。在抵抗哥特人的战争中,戴基乌斯阵亡,其副将伽路斯在前线继任罗马帝国皇帝。

伽路斯既没有突出的军事才干,又没有雄才大略。公元252年,伽路斯与哥特人签订了屈辱的和约,承认哥特人已取得的掳掠果实,并规定罗马政府每年付给哥特人一大笔款项和金银,以作为哥特人不再入侵罗马边境的补偿。

然而,这并不能约束哥特人的行动。在哥特人于两年后入侵伊利里亚时,伽路斯不知所措。当地军事长官埃米利亚努斯组织防卫,最后把哥特人打败了。埃米利亚努斯把原来准备贡纳给哥特人的金钱分给士兵作为奖赏,并受士兵拥立为皇帝。他未经任何抵抗就进军到罗马城附近。

公元253年5月,伽路斯在保卫皇位的战争中战死。不过,埃米利亚努斯当皇帝却未满4个月——同年9月,高卢和日耳曼行省军队的统帅瓦列里亚努斯率军到意大利,并在埃米利亚努斯为士兵所杀后继任为皇帝。

然而瓦列里亚努斯的下场也并不好。

亲“元老派”的瓦列里亚努斯作为新任皇帝居然认为,国内普遍的不安宁以及蛮族对边境进攻的加强,竟是因为罗马帝国太大了,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只要实行分治,多一个皇帝,就可以加强管理,有足够精力去镇压叛乱和抗击侵略。于是,他决定分权统治,任命亲儿子伽利埃努斯为共治者,授予奥古斯都的权力,让其留驻罗马城,自己到东方去应付那里的紧张局势。这开了罗马帝国两个皇帝共治的先河,也为后来分裂为东西罗马埋下了祸根。

公元260年,瓦列里亚努斯在对萨珊波斯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虏并成为奴隶。伽利埃努斯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执政者。他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亲执行的亲“元老派”政策,元老贵族被禁止担任军职,也不能被委任为驻有军团的行省总督。反之,士兵们却有升任高级军事职位的前途。他又在军事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蛮族骑兵为自己服务。这就使军队蛮族化进程加速——这时不仅下层士兵,就连上层军官,也有不少是由蛮族人充任。

伽利埃努斯的政策引起了元老贵族的憎恨。各行省都发生了由大地主策动的军事哗变。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来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则打算脱离罗马帝国而独立,使行省变成另一个国家。于是,罗马帝国各地纷纷出现“皇帝”,一下子出现了30个。这些“皇帝”多半在位不久就失败,因为各行省的贵族在面临奴隶、隶农起义和蛮族入侵威胁的形势下,慑于内忧外患,尚无决心脱离罗马帝国。但是,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毫不犹豫地脱离了。

罗马皇帝偏向和讨好士兵,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安全。事实上不仅起不到加强统治的作用,还导致皇权下降,士兵们随心所欲地干涉皇权、废立皇帝。此外,这种士兵得势的社会势必导致其他阶层的反对,除了罗马元老院贵族外,受压迫最重的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阶层,还在公元263年至264年举行了西西里起义。

起义好不容易才被镇压下去,高卢又发生了士兵哗变和奴隶、隶农起义。他们这次的反罗马运动被称为巴高达运动。巴高达运动如同巨浪一样,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到处夺取大庄园,杀死富豪,攻占城市。

面对这种局面,受到皇帝优待的士兵应奋力作战,努力镇压起义,才符合常理。但是,这些士兵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面前没有丝毫战斗力,有些还毫不犹豫地投向起义者,一起反对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而更让伽利埃努斯伤心失望的是,一些军官不仅不考虑镇压起义的事,反而形成阴谋推翻他的组织。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伊利里亚骑兵长官克劳狄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