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河桥(第3/3页)

说起“奈何”,陈叔文《回阳记》说进了鬼门关,便见有一座桥,但桥上却分为三条道,其中一道就名唤“奈何”。而桥下之水广数十里,也不叫奈河,却叫“苦海”。编鬼故事总要标新立异,否则就难以引人注目,但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编起来,结果往往和诸色王麻子的剪刀铺一样,让人无所适从,只感到所有的招牌全是骗人了。

守着长江的鬼城酆都似乎没听说有奈河一景,人间的奈河要到另一座不大成功的“鬼山”泰山脚下去寻找。因为最晚到了元明之际,人们就把奈河当成冥府的标志性景观移到山脚下了。《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后集》:

李琚,本卫州三用人。周世宗朝为将,善骑射,于国有功。后因病至重,有问疾者甚众。公无别语,告众曰:“我授山东渿河将军也。”言讫公卒。后人立祠于此。至唐玄宗开元年(原文如此)封为灵派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封为灵派侯。

这位渿河将军是五代时人也好,宋真宗封侯也好,都是后世传说,靠不住的。可以确信的就是《搜神广记》的编写者是元人秦子晋。而明人查志隆《岱史》卷九进一步落实了渿河的位置:

灵派侯庙在州城渿河东涘。其神旧名渿河将军,后曰通泉侯。

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有“辨渿河”一条云:

岳之西南,有水出谷中,为西溪。自大峪口至州城之西而南流入于泮,曰渿河。其水在高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渿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何”。此如汉高帝云“柏人者,迫于人也”。

高里山即蒿里山,现在的蒿里山就在泰安市区之内,已经辟为公园,从火车站东南行数分钟就可以到达。因为那里的酆都大帝庙早已焚毁,失去了瞻仰的对象,所以我至今也没有实地看一看那个小山包“之左”的渿河。而泰山开合万象、仪态千方,地方上也没有必要用那些鬼界的东西来做招徕,估计这渿河也和酆都峪、望乡岭一样渐渐为游人所忽略了吧。

最后补充一句,奈河桥或称作“奈何桥”。近人林纾《铁笛亭琐记》云:

闽人之为死者资冥福,必延道士设醮。至第七日,则支板为桥,桥下燃莲灯,幡幢满其上,名曰奈何桥。糊纸为尸,纳之纸舆中,子孙舁以过桥,焚诸门外。余问道士以奈何出处,则云:“无可奈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