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太子无心闲房搜隐 贵妃有意洞烛其奸(第2/7页)

“啊,原来鸟窝儿是你掏的,”朱翊钧一听也生起气来,朝跪着的小太监屁股上踹了一脚,恨恨地说,“该打!”

小太监没提防这一脚,顿时往前摔了个嘴啃泥。本想放声大嚎,但一看这位太子爷来头不善,忍住疼痛,又爬起来跪好。

屋子里空落落的,只有那一条杌儿。孙海抽过来,请朱翊钧坐了。

“鸟窝儿里有什么?”朱翊钧把脸凑过去,问跪着的小太监。

“有鸟蛋。”小太监瑟缩地回答。

“有几个?”

“四个。”

“蛋呢?”

小太监把手伸进衫,掏出四只蚕豆大的鸟蛋来,双手托着送到朱翊钧面前。

朱翊钧拿起一只,还是温热的,他把蛋举到阳光下照了照,问:“你掏鸟蛋干什么?”

“喂蛤蟆。”

“喂什么?”朱翊钧没听清。

“喂蛤蟆。”小太监一字一顿回答。

这莫名其妙的回答,倒让朱翊钧给愣住了:“喂蛤蟆,喂蛤蟆……”他念叨着,感到不可理解。

孙海站出来喝道:“大胆小奴才,敢诳太子爷,罪不轻饶。”

老太监跪在一旁说道:“请太子爷息怒。这小杂种没有欺骗太子爷,他真的养了两只癞蛤蟆。”

“你养癞蛤蟆干什么?”

“好玩。”

小太监回答,他双手仍托着鸟蛋。看来他才入宫不久,还不懂什么礼节。

“怎么个玩法,你玩给我看看。”

朱翊钧顿时来了兴趣,见小太监仍跪着不动,禁不住伸手去拉他。

“快起来,”孙海喝道,“这么不懂礼貌,还要太子爷牵。”

小太监这才起身,把四只鸟蛋依旧放回怀里揣了,跑进里屋,提出一只布袋和两只竹筒来。他先从布袋里倒出两只蛤蟆来。只见那两只蛤蟆茶盅托盘那么大,一只背上点了红漆,另一只背上点了白漆。两只蛤蟆一落地,就互相扑了一扑,然后头朝小太监,挨着站成一排。小太监伸出手指头戳了戳两只癞蛤蟆的脑袋,又用另一只手指了指朱翊钧,说了一句:“给太子爷请安!”只见那两只癞蛤蟆车过身子,朝向朱翊钧,把两只前爪直直地伸着,齐齐儿地把脑袋往前探了两探。这看似笨拙却又极通灵性的动作,惹着一屋子人哄堂大笑,笑毕了又啧啧称奇。刚看到癞蛤蟆滚落地上的时候,朱翊钧还有些害怕,经过这一番表演,他一下子变得乐不可支。他指着仍向他趴着的蛤蟆问孙海:“它们是不是蛤蟆精?”

孙海也不懂,他朝小太监努努嘴,说:“你回答太子爷。”

“回太子爷,它们不是蛤蟆精,它们的动作是奴才训练出来的。”小太监回答。

“癞蛤蟆还能训练?”朱翊钧黑如点漆的眼珠子瞪得大大的,充满了迷惑,“它们还能表演什么?”

“请太子爷往下看。”

小太监说着,又把那只竹筒搬了过来。在蛤蟆两边分开倒着摆好,竹筒口相对,中间隔着两尺多宽的空地。小太监一击掌,红背蛤蟆便爬向左边的竹筒口,白背蛤蟆爬向右边的竹筒口。小太监又是一击掌,两只蛤蟆便朝着竹筒口鼓腮起跳,一连进行了三次。然后缓缓挪过身子,靠着竹筒趴下,脑袋都对着竹筒前的空地。这时间,只见竹筒里竟爬出了两队蚂蚁。红背蛤蟆这边爬出了红蚂蚁,白背蛤蟆那边爬出了白蚂蚁。两队蚂蚁直直地爬成两条线,一红一白,比墨斗线弹得还直。小太监又一击掌,两只蛤蟆在竹筒边又鼓腮跳了一跳,而这两队蚂蚁也像得了号令,急急地往对方线阵上爬,顿时队形大乱。只见红白蚂蚁各自捉对儿厮杀起来,昂头拱腿,抵角相扑。搏战了一会儿,白队的蚂蚁显然抵挡不住,开始溃败。红队蚂蚁则越战越勇,乘胜追击。这时,小太监又是一击掌,两只蛤蟆便开始向空地上爬。而正在厮杀的两队蚂蚁也赶忙鸣金收兵,各自归队,一溜线儿地回到两只竹筒中,那两只蛤蟆依旧如前样,头朝着太子,乖乖地趴在那儿。

不要说年仅十岁的太子,就是那个六十多岁的打鼓的老太监,都没有见过这等蹊跷事。一时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太子爷,好玩吗?”小太监天真地问。

“好玩,好玩,”朱翊钧如梦初醒,意犹未尽地问道,“这叫什么游戏?”

“癞蛤蟆指挥蚂蚁兵。”小太监说。

“谁教给你的?”

“我爷爷。”

朱翊钧望了望小太监,又望了望孙海,大惑不解地说道:“怎么你们的爷爷都这么能干,一个会扎风筝,一个会训练蛤蟆蚂蚁。”

小太监受了表扬,顿时兴奋起来,拍着巴掌说道:“我爷爷真是能干,就因为他会这游戏,要饭的时候总不会空着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