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3/9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电力和电能开始普及,想开工厂,拉根电线就可以了。和修铁路、挖运河相比,拉电线既便宜又方便。同时随着内燃机逐渐成熟,原材料、制成品运输、工人上下班交通也可以依靠汽车,造价昂贵的铁路和运河不再是工厂的必需品。工业化进程忽然从一维空间扩展到了二维空间。建造工厂的难度比此前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建造工厂变得容易之后,工业产能的提高已经积累到了质变的前夜。但西方列强还没来得及马上适应这个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一战”不是第一次欧洲大战,从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起,西方列强之间就经常互有攻伐,但到19世纪为止,欧洲人打仗从来都很快,一场战争也许可以拖个七八年,一次会战却通常从早打到晚就完事了,因为战争双方都没有太多后备兵力和物资储备。

一次典型的欧洲会战一般都是双方早上起来战场列队,然后炮轰,炮火过后从正面进攻,正面受阻就往两翼迂回,对方也投入预备队封堵缺口,攻方再投入更多的预备队往更远处迂回……最后就看谁的预备队更够用,谁行动更快,谁的指挥官眼光更毒。然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西方战争艺术再也没什么艺术性可言了。

战争从来都要依赖参战国的产业基础提供枪炮、弹药、粮草、车帐这些物资,蒸汽时代的工业是沿着铁路、运河这些一维空间线性排列的,物资是在一维空间中生产的。打仗也是沿着战线这种线性空间往两边迂回,说白了同样是在一维空间里消耗物资。一维对一维,毁东西总比造东西快,打起来总会有把物资消耗光的时候。一方先消耗光了,再也没有枪炮武装更多的预备队,另一方包抄得手也就赢了。19世纪最后一次欧洲大战普法战争,普军就是以散兵线和快速纵队包抄了依然因循横队战术的法军迅速取胜的。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厂可以随处建,工业产能是沿着二维空间扩张,战争却还是沿着战线展开,后面的工业基础提供的军火、物资相对于一维的战线可以算是无穷无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依照上次的成功经验,制定了从法国正面佯攻,侧翼迂回的作战计划。可是真到打起来,双方都能生产出无穷无尽的步枪、机枪、大炮,德国人不管从哪里迂回,法国人和英国人总能派出预备队堵在前面形成新的防线,结果迂回战打成了堑壕战,堑壕从法德边界向两边延伸,东面延伸到阿尔卑斯山,西面延伸到大西洋海岸。

双方试图用新发明的飞机飞越战线,飞行员们很快就自发地用手枪、步枪、机枪打起了空战,接着就出现了真正的战斗机,从此双方的空中侦察和轰炸都大打折扣。

双方又试图用舰队从海上迂回到对方身后,打了几次舰队大决战之后谁也不能前进半步。将帅们甚至想出了挖地道的老办法,只是对方也在向着更深处挖,一直挖到基岩,土石塌方,地下水狂喷,徒然损失了无数被征召当坑道工兵的矿工。

最后大家只好回到堑壕里,组织几十、上百万人规模的大冲锋,试图用人肉淹没对方的机枪和重炮,虽然偶有成功,对方却可以用汽车在几个小时内把新的预备队投入到突破口后面,挖出一条新战壕架起机枪和野战炮固守。而突破的一方的汽车却没有足够的马力,拖着重达几吨几十吨的大炮穿过已经满是弹坑的战场,突破的步兵最终还是只能停下来徒劳对射,数以千万计的欧洲官兵就这样白白被打死在阵地上成了肥料。

英法两国19世纪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人口都只有2000多万。而到了20世纪,美国、德国、日本、苏联、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人口最少也超过6000万。

新崛起的工业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基数,与此相对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体系包含的基本零部件总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从几十万种增加到上百万种。这是因为电机、内燃机让机械装置的动力部分变得轻便,可以用在从农田耕种到居家洗衣服、做饭各种场合,越来越多的机器需要越来越多的零部件。

每种零部件都需要有人去制造,工业化社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了这个时候,英、法、荷兰、比利时这些传统西欧工业化列强自己的人口已经不够填自己的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把数以千万计的工业人口拉到堑壕里互相枪毙,工业人口不足让欧洲国家干脆放弃工业化,选择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甚至圈占新的殖民地。

比如“一战”还没打到一半,英国就派遣特务托马斯·劳伦斯去中东煽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造反,这些故事后来被拍成了奥斯卡名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如今英法煽动利比亚、叙利亚内乱是为了经济利益,当年的劳伦斯也不是善财童子,只是去抢地盘,让大英帝国控制更多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好换取美、德、日这些新兴工业国生产的工业品,维持原来的工业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