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五原大战(第3/6页)

傅作义说:“每年三月中旬,绥西解冻开河。此时水急,沟渠溢满,道路泥泞,日军汽车、坦克和重炮难行,我们在中旬过后反击五原,在时令上最合适。”

1940年3月20日午夜,傅作义指挥部队反攻五原的战斗开始了。

五原分新旧城,守军有一万来人。在旧城,是蒙伪军的两个师;在新城,是汉奸杂牌部队的两个师以及日本特务机关、警察部队,这一堆人数量在800到1000之间。

第35军的7000多人,主力是那3000多没受伤的战士,人数显然薄弱。傅作义又调来一个屯垦旅和一个游击旅的各一部,把生力军人数提高到5000人。

孙兰峰新编第31师安春山那个团,经过多场大战,只有一百来号人了。这些人可谓九死一生。傅作义叫安春山把这一百多人组织起来,成立反攻五原突击队,担负攻打南门守军补给仓库的重任;孙兰峰新编第31师和屯垦旅以及游击旅一部直插五原新城;袁庆荣新编第32师攻打旧城;董其武的部队仍为总预备队,同时担负着在乌加河拦截从包头、固阳、安北方向过来的日本援军的任务;军直属骑兵部队监视伪蒙骑兵,另派一支部队在附近的乌梁素海警备,随时追歼从五原逃出的敌军。

此前,混入五原的情报人员已把城里敌人的分布情况摸得差不多了。

无论是当初打包头,还是这一次反攻五原,第一波突击队都是身着便衣。

傍晚时分,安春山在五原城外意外搞定伪军的一个团,投诚的这个团把五原城防全盘托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交代了当晚的口令。进攻前,一部分便衣队摸了进去,开始破坏城内通信系统。

午夜十二点,攻击开始。

安春山的突击队很快占领补给仓库,获得大量军需品,弥补了第35军两战下来军需不足的苦恼。

3月21日上午,孙兰峰新编第31师的士兵穿上伪军的衣服,乘乱混入五原新城,与潜伏下来的便衣队里应外合,发起攻击;袁庆荣新编第32师拔掉城外的据点后,顺势攻击五原旧城。

攻击中,袁师分成三支突击队,从三面同时攻城。激战中,袁师长身负重伤,身边战死了两个营长。

数百名日本特务、警察被包围于五原,陷入了被全歼的境地。张家口日军司令部接到急电。一切都不出冈部直三郎所料。这一下,田中新一也终于老实了。

田中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立即派兵救援?”

冈部问:“你说呢?赶紧给我派步骑兵!”

当日军的增援部队行进到五原东北的乌加河时,发现桥梁已被中国军队炸毁。

炸桥的是董其武师郭景云(行伍出身,陕西富平人)第302团。

日军占领五原后,在这里修了木桥。战斗打响前,郭景云带人去破袭大桥。

五原虽没驻扎日军,但在乌加河桥却有日军一个小队守备。

董其武告诉郭景云:“此战关键不在于五原方面,而在于能否在乌加河堵住日军增援部队。”

行动开始前,郭景云认为,如果还按团、营、连这样的建制,就太墨守陈规,不如把全团建制打乱。就这样,他重组了三支人马:炸桥队、突击队、火力支援队。郭团长手下只有一个营长(另外两个营长在绥西之战中殉国),新的营长还没补充上来。突击队由唯一的营长段锦堂担任;炸桥队由连长胡祥云担任;其余人员由郭景云指挥,把所有机枪和火炮集中起来,掩护突击队和炸桥队。

中国军队在桥南,日本守备队窝在桥北的碉堡。

攻打时,须先用突击队解决桥北的碉堡,随后迅速回撤,炸桥队再去炸桥。

五原反攻第一枪还没打响,郭景云就带着两支特攻队潜行至乌加河桥南的芦苇荡。另外一支特攻队,也就是段锦堂的突击队已从上游渡河,朝日军碉堡迂回包抄而去。

塞北的初春在深夜仍十分寒冷,星光清冷地洒在空旷的大地上。在连灰狼都懒得睁眼的时候,中国的健儿们睁大眼睛向日军碉堡扑去。

星光下,桥北碉堡外,日军哨兵在来回走动。

郭景云死死盯着对岸日军的身影。当日军哨兵发现段锦堂迂回而来的突击队时,已经晚了,脖子里已经喷出血柱。突击队迫近四座碉堡,同时点燃炸药。碉堡里的日军几乎处于梦游状态,跑出碉堡后下意识的反应是往桥对面跑,想钻回五原城吗?桥对面已放好十几挺轻重机枪。在激爆的子弹声中,几十名日军被射杀在桥上。南岸突击队回撤到北岸,炸桥队的战士随之跟进,摸进了刺骨的河水,开始在木制的桥柱上捆绑炸药。

爆破桥梁后,郭景云带部队在桥南岸构筑战斗工事,等待日军的增援部队。

3月21日中午,五原新旧城的日本特务、警察以及伪军开始突围,但只逃出极少数,大部被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