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精彩之春(第2/6页)

在这种情况下,师团长大贺叫日军转移兵力再攻城外另一要塞——下陂桥。

由于前期第34师团没遭受什么打击,所以临近下陂桥地带时,王耀武的侦察人员远远瞭望,目击整个日军呈“一”字形通过,走了好几个小时。

守下陂桥的是第57师杜鼎的一个团。

杜鼎的部下赵相卿少尉带部队扼守桥头,激战中,他的左手指被日军的手榴弹炸飞三个,依旧半步不退。继而张贤宗中尉接替赵,又战死桥头。下陂桥位置关键,战斗愈加激烈。其间,王耀武亲带预备队驰援杜鼎,反击亦达七次之多。

下陂桥战斗激烈,一日内中日两军伤亡均在4000人以上。

在罗卓英的战术里,于节节消耗中吸引日军到上高,在周边对其进行反包围。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正面王耀武的部队在上高发挥如何;二是日军进入第三线决战区后,其他原来在一、二线作战以及从别处调来的增援部队,即刘多荃第49军、李觉第70军和韩全朴第72军(另一支部队夏首勋第78军还在外围),能不能及时转回对日军进行反包围。

从后来的战况看,友军按部就班地回转决战阵地,得益于王耀武第74军在正面长时间的坚守。一位目击此战的战地记者曾这样断言:“救上高事小,救全部反包围战局事大,假定没有王将军在上高正面这样硬顶,反包围势态无由形成,战斗的结果更不称其为精彩。”

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第一长沙会战中的江西分战场。

当时,第106师团在罗卓英第19集团军、卢汉第1集团军、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中从容转战,最后中国军队不但没把该师团拿下,还叫他们攻到作战计划中预定的最远端(在王耀武第74军增援后才给他们一定的打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正面的部队没能顶住,两翼包围的部队又不能及时跟上。日军虽相对人数少,可每打当面的中国军队时,却处于优势地位,最终得以各个击破。

现在,为给王耀武打气,罗卓英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到一线支援。同时,针对战局变化,罗下令:“对锦江南岸的池田旅团主力采取攻势,对北岸的大贺师团采取守势,确保上高城。”

刚才说过,攻打白茅山的还有池田旅团的两个大队,但该旅团主力仍滞留在锦江南岸。池田带着部队在锦江南岸转悠的时候,一度攻占了独城东南的泉港,并分出一个大队留驻,以掩护主力部队的侧翼。现在,这个大队正遭到李天霞第51师一部和第49军王克俊(行伍出身,四川广安人)第26师一部的围歼。前者正面强攻,后者协助侧击,该日军大队被一举击溃。

追击中,王克俊所率第26师表现突出,将日军残部追到一个叫蜀家堎的地方,经三天两夜的围攻,最终将其全歼(战后罗卓英对并非中央军系统的第26师评价颇高,称其“战力极强”)。该师机枪手曾天耸在此战中射杀包括小队长在内的多名日军后牺牲,他是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那个时代,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都可以看到从南洋归国参战的华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血洒疆场,为他们的故国奋勇捐躯了。

按照最初的计划,池田旅团沿锦江南岸逼近上高,但由于被李天霞第51师各种堵截和夹击,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急着跟江北的第34师团会合。不过,就在池田主力(其实已经是残部了)好歹也渡至锦江北岸与大贺师团合流后不久,那位师团长扭过头来对池田说了一句话:“兄弟,你还是带着部队重新回到锦江南岸吧。”

池田脸差点绿了,问:“为什么啊?”

池田脸差点绿了是有道理的,因为会战开始后,他们先由东到西渡过赣江,接着又从北到南渡过锦江,随之再由南到北渡过锦江,这一次又要他们再从北到南渡过锦江,他脸紫了似乎也不为过。

大贺说:“转进到南岸,不叫那里的中国军从容北渡,有利于我率师团早日攻下上高。”

没办法,虽然两个人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大贺毕竟是师团长,池田最后只好从了,如果他再甩袖子走的话,这仗还真就没法打了。大贺拍了拍池田的肩膀,叫他注意一下锦江南岸的华阳渡口。由此看来,大贺的脑子这时候多少还有点清醒。此时,锦江大桥已被炸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日军控制附近的华阳渡口,将对基本结束南岸战事而往江北上高方向集结的中国军队大不利。

几乎在同一时间,王耀武也把目光落在华阳渡口。

王耀武命李天霞迅速分出一个团去控制华阳。李得令后,叫野战补充团以最快的速度奔赴这一渡口。

团长胡景瑗说:“如完不成任务,我直接投锦江。”